藏族村医旦正草:18年看病不收钱的草原天使

网络 山阴新闻网 2019-03-28 21:51  阅读量:5544   

  藏族村医旦正草:18年看病不收钱的草原天使

  新华社兰州3月28日电 题:藏族村医旦正草:18年看病不收钱的草原天使

  新华社记者成欣、郭刚

  尽管已经过了春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桑科草原依旧泛着枯黄,寒气逼人。桑科镇达久滩卫生室是草原上最有热气的地方。  

  全国人大代表、达久滩草原乡村医生旦正草参加完全国两会后,回到了家乡,马上就开始了走村入户。

  这天早上,旦正草便开始了例行巡诊。一个手提小药箱、一本翻烂了的农村医生手册和一本乡村诊疗记录本,这是陪伴她工作多年的物什。

  在海拔3700多米的达久滩草原上,47岁的旦正草是唯一的乡村医生。和中国近百万名普通的村医一样,她扎根农村,为村里的乡邻问诊治病。不普通的是,从医以来,旦正草从未收取过牧民的诊疗费和检查费。“我从小在这里长大,看病还要乡亲们的钱会让我不舒服”。

  1994年从甘肃省卫校毕业时,旦正草曾有留在省城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她最终还是回到了从小生长的草原。

  达久滩草原距离最近的夏河县城70多公里,草原上人烟稀少,牧民居住分散,“有时候一条沟,只有一两户人家。”由于缺医少药、出行不便,老百姓经常“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夺去性命。”

  从小目睹当地医疗条件差,旦正草决定到夏河县保健站成为一名助理医师,并开始学习传统藏医药知识。第一周,她跟随一位老师去藏区给产妇接生。“一走进帐篷,就看见躺在帐篷里的产妇身下垫的全是牛粪。”旦正草说,许多孕产妇没有条件住院分娩,常在自家帐篷里没有任何消毒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接生和分娩。

  旦正草对此难以释怀。从第二年开始,护理孕妇和接生便成了她医务工作的重要事务。草原没有固定卫生所,道路崎岖不平,骑马便成了她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一出诊就是两三天。

  出诊路上天气变幻无常。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出诊的路上被突降的大雨浇得浑身湿透,“早出晚归、忍饥挨饿更不用说。”

  出诊时擦伤、摔伤更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天黑下雨,着急赶路,整个人从马背上摔了出去。扶起浑身多处流血的旦正草,一位牧民心疼地掉泪:“究竟有多急的病人呀,连自己的命都不要啦!”

  旦正草却说,骑马送药是她心情最好的时候,因为所有烦恼都被放下,此时她挂念的只有病人。只要病人有需要,一个电话,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她都会在第一时间赶过去。

  一次次的出诊经历让旦正草的脑海中有一张地图,不仅标注着通往每家每户的小路,还有为每一个牧民诊治过的病症。

  “我根本不用说得过什么病、吃着什么药,她比我记得还清楚呢。”达久滩草原牧民贡曲才旦说,“大家都叫她‘马背天使’‘草原好曼巴’(曼巴藏语意为医生)。”

  2002年,旦正草在达久滩草原开办了当地第一家卫生诊所,也成了她的“新家”。此时,旦正草刚结婚5年,孩子也才3岁,却迫不得已要与住在县城的家人聚少离多,一个月也只能见两三次面。

  草原行医18年,她倒贴了2万多元医药费,还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2万多元捐给了桑科镇寄宿制小学,成立了“旦正草助学金”。

  可旦正草不后悔:“钱是没挣下,但乡亲不再为生病发愁了,值!”

  她的小诊所从靠借来的听诊器、血压表等几件简陋的诊断器械起步,到现在已经可以开展内、妇、儿及门诊小外科业务,平均每天接待15位患者。从藏族牧民到汉、回族群众,从本村本乡的乡亲到邻近的牧民,有了病都来找她。

#p#分页标题#e#

  随着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农村卫生服务条件逐步改善。从2014年开始,旦正草每个月拿到了500元的乡村医生补助。夏河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卓玛兰草介绍,近年来,夏河县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累计派驻夏河县援藏、支农医务人员100余名,全力完成了全县13个乡镇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个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县外就诊率控制在了10%以内。

  谈及作为一名乡村医生的感受,旦正草说:“很辛苦,但是能为乡亲们看好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很知足。”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