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墓前清明祭(图)

网络 刘洋 2019-04-05 19:30  阅读量:5005   

  杨柳风轻,落花飞絮,正是清明时节。位于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白求恩墓前,白色和黄色的菊花满地,人们静静地排成队,缓缓地绕墓一周瞻仰。

  今年是白求恩逝世80周年。1938年3月,这位来自加拿大的著名胸外科医师率领一支外籍医疗队来到中国,抢救伤员、创办医院、支援抗战,1939年11月因在一次手术中感染,医治无效病逝于河北唐县。毛泽东亲自为其题挽词,并于1939年12月写下题为《纪念白求恩》的悼文。

刚学会智能手机的许习伟老人在白求恩墓前拍照留念。 李晓伟 摄

刚学会智能手机的许习伟老人在白求恩墓前拍照留念。 李晓伟 摄

  清明临近,各界人士一连多日自发从各地赶来,为白求恩献上不尽哀思。

  “他是一名国际主义战士,他的视野很宽,为了中国人民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来自本地一所中学的老师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来祭奠,她表示,白求恩这种为让劳苦大众摆脱苦难而不畏生死的精神,不管在哪个年代,都非常值得学习。

  白求恩墓于1953年从位于唐县的晋察冀烈士陵园迁入,墓地东边是柯棣华墓,两名援华抗战的大夫遥遥相望。

  苍柏环绕的墓地后方,一座壁雕静静地讲述了白求恩在华的感人事迹。墓前,四行北美红枫正舒展着枝叶,地面上还刻有枫叶地雕。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讲解员陈倩介绍说,这样的设计是“为白求恩大夫营造一个回归家乡、落叶归根的意境”。

  在陵园工作已7年的陈倩经常踏着枫叶地雕,穿过红枫来到这座墓前,一遍遍为前来祭奠缅怀的民众讲白求恩的事迹。她说,纪念白求恩如今已成为中国民众的一种公民自觉和国家情怀,许多人到了白求恩墓前都会自发鞠躬凝望。尼泊尔前驻华大使马赫什·库马尔·马斯基、加拿大前驻华大使赵朴等国外各界人士也都曾前来缅怀。

  不仅清明,平常也经常会来这里祭奠的青年医务工作者刘尚谈道,“白求恩精神一直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所坚持和坚守的价值,他是我们医务人员的代表,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当日,常年旅居美国的许习伟和老伴也来到墓前凭吊。这两位平均年龄已近80岁的老人在墓前驻足良久,他们经历过抗战的苦难,也更懂得白求恩的伟大。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常常来这里,很怀念这些为革命做出贡献、付出鲜血的烈士们。”许习伟用颤巍巍的双手拍照留念,她说儿子出国前也来这里拍照留念了,这样做是为了“留住自己的根”。

  据陈倩介绍,多年来,每年有超过30万社会各界人士来到白求恩墓前瞻仰、凭吊。采访当日,时近黄昏,人们渐渐离去,一位中学生轻声哼起《国际歌》的曲调,清远悠扬。(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