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区改革再出发 创新创业生态左右高新区走
本报记者 王延斌
回顾即将过去的2018年,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军和“领头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故事。中国园区,已成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策源地,成为转方式、调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是这一年中国园区转型力量的底色,它塑造了园区辉煌的过去,也吹响着再出发的号角。
晋级“国家队”
保持前进,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方式。
2月28日,国务院新批复12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使得国家级高新区阵营扩大到168家。伴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人心,包括河南、湖南、广东下辖的多个三四线城市纷纷加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行列,在进取心之外,他们为何对“国家队”趋之若鹜?
7月9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在北京召开部分国家高新区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座谈交流会,会议透露的数据给出了部分答案:
“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是上半年国家高新区经济的整体特征,相应的数据支撑是:今年1—5月,156个(不包括新晋者)国家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收入12.35万亿元,同比增长8.13%;新动能不断成长,推动国家高新区走向高质、高效。比如,1—5月,中关村六大高新技术领域实现总收入15630.4亿元,同比增长17.3%,占园区总收入的比重达81.6%;济南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此外,放管服改革释放了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的活力,今年1—5月,扩容前的156个国家高新区新注册企业13.6万家,同比增长25.3%。
一句话,国家级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引擎。
改革生动力
创新创业生态,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国家高新区的走势。
6月,南京市公布《国家级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和《赋予高新园区全链审批权限指导目录》,分别将220项、165项审批权限赋予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5个高新园区。今后,这些园区将以扁平、标准、便利的全链审批,实现开发区“园内事园内办”。
曾经,济南高新区做什么事情都要到市属部门“绕圈”。为打破桎梏,济南高新区把区内的所有部门压缩到17个部门,实行大部制。比如所有与二产相关的部门职能整合,组成“科技经济运行局”;所有与三产相关的职能整合,组成“服务业促进局”……大部制的整合,解决了“九龙治水”难题,更使得项目从拿地到开工的时间,从300天缩减到10天。
国家级高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田,理应站在国家和社会的改革潮头。人们还记得,30年前,中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东湖高新区诞生;如今,最新发布的《中国光谷20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纲要》又成为全国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个发布的面向2035的创新驱动发展纲要。
是改革激发的内生动力,让光谷实现了“从概念到现实,从白纸到画卷,最终因光纤光缆产量世界第一而闻名全球”的跨越,成就了一个传奇。
回顾30年国家高新区发展史,历数其先行先试的一次次创举,可以看到,正是以改革精神破解时代命题的魄力和智慧,才得以在挑战中积蓄拥抱未来的崭新力量。
比拼软实力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走访各地园区,不少人都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在苏州高新区的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里,中科院院士周成虎领衔的“遥感大数据协同计算与产业化应用”课题团队正忙着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有了地理信息大数据,就如同给人们装上了“火眼金睛”。
在烟台园区,荣昌制药公司董事长王威东亮出了自己的“招数”——变“招人才”为“找伙伴”“聘CEO”,即高端人才只要带着技术过来,不需任何出资便可持股,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海归博士的加盟,也让迈百瑞抗体药物外包技术取得了国内居首、ADC药物大规模产能亚洲第一的辉煌战绩。
有高大上的硬件,更需要以人才为核心的软实力去驾驭。大院大所的人才带给园区的财富,不能以单纯的经济效益来评估,更多的是集聚和裂变效应形成的创新“涡轮增压”,让地方创新驱动势头越来越强劲。如今,这句话已成为中国园区的共识,各级园区正争先恐后地加入到“打造人才高地”的潮流中。
年初,成都高新区推出以“金熊猫”为名的重磅人才计划,立志通过新政的力量打造“人才跨区域流动的节点枢纽”,乃至未来全面融入全球人才资源网络;作为国内县级市中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与省内外20多所重点院校建立专业合作联盟机制,有效探索了高校科技优势与地方产业需求高效对接,基层科技资源加速集聚的创新模式……
以人才为核心,强化创新创业生态,中国园区里的科技型企业正循着“创意—创业—瞪羚”的成长路线走下去。
装上新引擎
一排蓝色的机械手一出手,四方形的铝合金板和其他零部件就牢牢焊接了起来,完成了可升降脑桌的安装。接着,它们“手”一挥,产品又排着队送往智能视觉系统检测,准备打包出货运往海外……在“用工荒”频现、人力成本高企的当下,以办公家具研制为主业的佛山迪赛纳公司已尝到了智能制造带来的甜头。
传统企业迪赛纳的“机器人替代”行动,正是中国园区寻找“新引擎”计划的一部分。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升园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园区正谋求新的腾飞。
除了传统的产业平台,广东清远高新区也不乏当下时髦的新型研发机构。比如广东聚航新材料研究院。这是一家以研发为项目产业化服务,同时以项目产业化收益反哺研发的运营思路实行双轨项目制运营的孵化器。两年前,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总决赛中,该院的红外热成像传输材料团队荣获新材料行业一等奖,以91.67分的成绩居首位,成为清远高新区打造“新引擎”的载体。
把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这是中国园区长久以来的坚守。方向正确,自然事半功倍,如今国内园区智能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已成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策源地。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材料等新经济形态正在国家高新区蓬勃发展,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正在加快形成。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