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红花告别进口,离不开他们的努力
藏红花告别进口,离不开他们的努力
科海钩沉
沈立荣 马爱平
藏红花,又名西红花、番红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同时,藏红花也是国际上历史悠久的天然色素、香料、食品添加剂(色素)和化妆品原料,还是名贵的观赏花卉。
不过很多人也许并不知晓,我国的藏红花曾长期依赖进口。藏红花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西班牙以及小亚细亚、波斯等国,藏红花最早可能于东汉时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从丝绸之路带来我国,明代《本草纲目》将其列入药物。因土壤气候环境等原因,我国西藏并不产藏红花。藏红花经由西藏再传入内地,并由此得名。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心血管病患者多,而藏红花是治疗高原病的特效藏药,是西藏人的必备常用药,藏红花也因此出名。
在我国,藏红花栽培的发源地也不是西藏而是杭州,它的栽培成功离不开原杭州药物试验场药用植物专家鲍迪富、薛小红夫妇以及庞阿土、陈善镐的努力。
20世纪50年代,为保护利用中药材资源,并引种国外药用植物,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四家药物试验场,承担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栽培和推广研究。1965年我国通过驻西德大使馆引进了200个藏红花球茎,分成4份分别安排给四家单位试种,其中40个球茎安排给了杭州药物试验场试种。庞阿土、鲍迪富和陈善镐就承担了这珍贵的40个球茎试种工作,薛小红此后也调入试验场专门从事藏红花栽培推广。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关键的种球防病处理,40个球茎有39个顺利存活下来并成功得到了下一代,这是当时4家单位中唯一引种藏红花取得成功的。
藏红花在杭州引种成功后,他们根据在建德市三都镇一带多年栽培元胡的经验,于1967年将藏红花推广基地定在当时的梓里乡和村、黄泥山村一带。当年从杭州到梓里乡,交通很不方便,坐汽车到梅城以后,还要挑着种球和生活用品,坐渡船过新安江,再步行20多里山路,才能到达目的地。要开展田间试验,还必须常年住在农户家,他们也因此与当年最早一批种植藏红花的农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藏红花在三都镇大面积推广成功以后,国家药材公司以杭州药物试验场和三都为基地,不断向上海、江苏和山东等地调种,推广发展到各地,达到了国产藏红花替代进口品的目标。因西德品种球茎偏小,产量偏低,国家药材公司于1970年—1984年又数次从日本购买种球大、柱头长而宽、花朵数多、产量高的品种进行栽培,西德种藏红花逐渐退出历史。
在栽培推广实践中,他们还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研究。如根据日本的栽培经验和浙江气候特点,首创了“露地育球室内开花”的两段栽培模式,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发表了大量论文。现今,我国藏红花人工栽培已遍布浙江、江苏、上海、河南、新疆等地。建德也成了我国著名的藏红花之乡,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3000亩以上。随着近年来大批工商资本介入藏红花规模种植和产品开发,在杭嘉湖地区的传统蚕桑区,藏红花正成为“东桑西移”大趋势下桑树的替代经济作物。
饮水不忘掘井人。如今,最早负责藏红花引种栽培的庞阿土已经过世,薛小红、鲍迪富也已年逾80岁。作为中国藏红花产业的创始人和功臣,他们的历史贡献值得人们铭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