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游”出了好日子
“老伙计,咱都65了,也有低保,在家享享清福得了。”河北省易县西山北乡林泉村村民好心劝着贫困户隰海山。
“俩字,不成!”隰海山回答得干脆。
林泉村在哪儿?狼牙山脚下,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就诞生于此。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隰海山,话语里透着倔强:“我腿脚还好,身体也没毛病,为啥不给自己挣份更好的日子。”
脱贫致富,就需要这股子不等不靠的劲儿!可光有决心不成,更得有门路。年龄偏大,无一技之长,离家远、费力气的工作也基本干不了,像隰海山这样的贫困户想自食其力,路在哪?
这,也考问着他脚下这片土地。
巍巍狼牙山,萧萧易水河。坐拥这一方山水的易县,抱着“金饭碗”,境内清西陵、易水湖等景区,享誉全国。可另一方面,易县也不易。既是革命老区,也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县户籍人口58.4万,农业人口就有46.7万人,贫困人口数量也不低。
怎么脱贫,如何致富?易县瞄准旅游资源优势,大胆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重点景区为支点,撬动景村一体化发展,让农区变景区、农产品变商品。贫困户则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景区打工、销售产品等方式“链”入产业,多渠道增收,稳定脱贫。
闲人变成了忙人
对隰海山来说,好消息是附近的狼牙山景区,干活儿的机会多起来了。
原来,狼牙山景区从观光游和红色旅游起步,发展形成游山、玩水、滑雪、赏花等多业态四季游格局。每年,200多万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面对“井喷式”增长的游客,配套服务得跟上。景区管理、食宿接待、工程建设用工、旅游产品深加工、摊点购物、花卉养护、卫生保洁……4000多个就业岗位应“需”而生。负责景区开发建设的中凯集团承诺,优先录用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可达2万元。
在村支书协调下,隰海山在中凯玫瑰园谋得了一份工,成为一名保洁员。工作不累,每月领工资,“挣”上自己的生活,隰海山“享受”得很踏实。
清西陵景区开发的体验式旅游,让周边10多个贫困村的老百姓都忙活起来。当导游、做服务员,每年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
“村里现在看不到‘闲人’了,都去附近景区卖东西咧。”安格庄乡安格庄村位于易水湖度假区,村委会主任安丙午说,柴鸡蛋、柿饼、薯干、粉条这些农家特产,游客都抢着买,“俏得很呢”。
如今的安格庄村,村内已无贫困户,村民人均年收入上万元。
贫困户变成了殷实户
今年60岁的尹金宝,是林泉村的五保贫困户。无儿无女,且腿部有疾,行动不便。像这类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如何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
易县的做法是,整合扶贫资金3000万元,通过折股量化,入股河北恋乡、中凯集团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让资产收益覆盖7500多贫困户,每户平均增收465元。尹金宝的收入不止于此,村里为他额外争取了1.2万元入股资金,每年年底得到1200元分红收入不说,三年期满后,股金还将全部归还给他。收入稳定了,老尹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土地流转收入,也让贫困户的腰包更充实。围绕旅游产业发展,一座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景区生态观光园在易县纷纷建成。园区里,龙头企业流转土地种植牡丹、玫瑰、油菜花等景观作物,片片花海吸引着游客。地“活”了,贫困户家的收入比原来种植玉米,每亩高出500元。
如今在易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产业带动下,2018年,全县906户1559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7%,许多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殷实户。
制图:郭 祥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2日 18 版)
(责编:马昌、袁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