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

网络 刘斌 2019-04-13 12:48  阅读量:8415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天山下,玛河畔,有我可爱的校园;育桃李,播书香,悠悠岁月散发芬芳;这里知识在传播,这里科学在照耀……”

  清晨的石河子大学校园里,《石河子大学校歌》在耳畔回响,早起的学生们或在阅读,或在运动场上锻炼,或赶向教室,宁静又美好。  

  校史馆里,一张模糊又发黄的照片,记录了当年创办学校时的情况:“医生16人,护理1人,检验人员1人。显微镜、检验仪……”

  如今拥有2000多名教师的石河子大学,早已成为国家“211工程”学校,跨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大学。70年,学校变了,人员增加了,但不变的永远是当初办学时的那个火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的办公楼里,一段历史的记录令人印象深刻:1949年4月26日晚饭后,王震将军约见卫生部部长潘世征。两人彻夜未眠,谈到到新疆工作的艰巨任务,谈到南征北战中所看到的农村医疗情况。王震将军激动地说:“老潘,我想好了,根据我们当前的工作和今后发展的需要,要尽快建一所卫生学校,这个重担和任务就交给你了。”“坚决完成任务。”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1949年9月25日,新疆军区卫生学校在兰州女子中学礼堂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那一年,创办学校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四五岁,但建设祖国的那团火,已在他们的心中点燃。

  70年后的2019年4月3日,77岁的退休老师胡文浩一大早准时来到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位1961年从上海考入石河子大学前身——石河子医学院的老人,自毕业至今,就一直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我早把自己当成了石河子大学的人,从没想过回上海,更没有想过离开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工作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到了上班时间,我心里就有种莫名的激动,我无法想象没有工作我会怎样生活。”胡文浩笑盈盈地说。其实这位老人有着令人敬仰的履历:在新疆率先开展免疫病理诊断技术,是入选《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新疆病理学界两位专家之一,培养的病理学人才遍布全国。

  “我没有作什么突出的贡献,更谈不上取得了什么成就,我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做了一名老师应该做的事:培养学生,传授知识。”胡文浩平静地说。

  大学校史馆馆长张素虹指着一张发黄的照片说:“行军路上办学,为当时的新疆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再看近五年来的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从18.82%提高到30.82%,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从42.36%提高到50.29%。院士、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等高端科研人才落地学校,获批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两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正是当初办学时为谁办学、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那团火没有熄灭,石河子大学主动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兵团新型工业化战略发展需求,形成了“新型工业化学科、医疗卫生学科、教育经济管理学科和一产提质增效学科”四个学科建设集群。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经济、教育、管理、艺术等11大学科门类,是“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一省一校)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是国家西部重点建设的十四所高校之一。

  奉献社会提升能力

  见到农学院博士生导师马富裕时,他刚从南疆春耕生产一线回来。他是从甘肃考入石河子大学的,如今他带领着学校农业信息化团队,为现代农业发展奔波。

#p#分页标题#e#

  “学校2016年就成立了农业信息化教研室,针对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努力攻关,让现代科技与市场对接。”马富裕说,他们研发的水过滤标准化、灌溉自动化、施肥智能化和生产管理数据化正在推广中,这将极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信息技术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大四学生陈硕是从山东考来的,他始终忘不了第一次到南疆连队,参加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三批支援南疆全民体检社会实践的情景。“那既是一次面对面服务南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教育,坚定了我献身医学事业的信念。”

  医学院党委书记井明霞说:“我们始终把科学研究向‘健康新疆’与‘和谐新疆’聚焦,长期致力于新疆地区民族多发高发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已在喀什地区伽师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设有两个地方流行性疾病监测现场,定期开展诊疗合作。这些工作的进行,就是不忘我们办学时的初心,用我们的这团火点燃更多百姓内心的火。”

  “我们与覆盖兵团所有师的152个团场和众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科技服务协作关系。在氯碱化工关键技术攻关、特种农作物采收机械研发、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我们还完善了‘科技特派员’和‘法人科特派’的科技支农模式,深入团场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和咨询服务。积极推动‘兵地融合发展’。”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夏文斌说。

  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2018年8月,秦新燕博士和爱人放弃内地稳定的工作,来到石河子大学。她说:“这里各级领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了我们发挥才干的平台。”

  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张立新也是一位学科带头人,多次面临其他院校的“拉拢”,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我们没有更多的物质条件,可我们有一颗爱才的心,我们通过事业和感情来留住人才,让这些人才在石河子大学实现自己当初的抱负与理想,实现我们最初立下的报效祖国的初衷,这比任何物质上的东西都重要。”张立新说。

  这团延续了70年的火苗,让石河子大学不断迈上新台阶:每年平均吸引61%的内地高校优质研究生生源,42%的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在新疆和兵团工作,研究生就业率居于新疆高校前列。5年来招收内地生源本科学生14140人,48.24%的内地生源学生选择留在新疆建功立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名列新疆高校前茅。

  从当初的一所学校,到1997年石河子农学院、医学院、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兵团教育师范专科学校四校合并,2008年进入“211工程”学校,2017年跨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大学,70年始终依靠的,就是办学时播下的那颗火种。

  看着教学楼前脚步匆匆的学生,听着校园传来的《石河子大学校歌》,不由想起夏文斌的一段话:“只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根深叶茂;只要坚持高擎改革创新的火炬,勇于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就能走出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光明大道;只要坚持为兵团发展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能发挥大学优势,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3日 01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