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千企改造’,哪里就有智能制造”
让工业企业更加关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贵州推动工业迈向中高端
“哪里有‘千企改造’,哪里就有智能制造”
贵州省修文县扎佐工业园,一个个拥有“身份证”的智慧轮胎从这里走向全球……
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设计的DMF回收系统,正将高浓度废水集中回收处置……
贵州独山县产业园,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凭借高出货率和高质量产品,收获欧美订单……
这些恰恰是贵州通过“千企改造”工程实现转型升级、推动工业迈向中高端的缩影。
为解决生产方式粗放、市场主体少、企业成本高、产业低端等顽固供给端矛盾,贵州自2016年启动“千企改造”工程以来,通过政策引导,让工业企业更加关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新的业态和提升传统业态,共实施“千企改造”企业3743户、项目4291个,完成投资3134亿元。在“千企改造”工程带动下,贵州工业整体呈现出稳中有进、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哪里有‘千企改造’,哪里就有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当地广受认可的工业理念。日前,《工人日报》记者来到贵州部分“千企改造”样板企业,探寻企业改造后的新气象。
从制造走向智造
在贵州省修文县扎佐工业园,贵州轮胎厂生产的2000余个轮胎品种,广泛用在农业、矿山、沙漠等特种车辆上,高性能的子午胎从这里走向全球。
“我们为生产线新投入了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投用之前只能保证每天生产4500条,现在每天可以稳定在5800条,最高产能基本上已经接近每天6200条。”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子午胎分公司生产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2018年8月,贵州轮胎对企业进行了全面智能化改造,正式投用OSC智能控制中心,通过对生产计划的智能排产和生产过程数据信息的监控,实现现场资源的合理调配,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产能。同时,贵州轮胎还着手实施智能运输系统项目,以实现“机器换人”“机器助人”的效果,生产效率提升30%。
在公司的部件区,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拥有“身份证”的智慧轮胎。从外观上看,它与普通轮胎并无区别,最大的不同在于轮胎内加装了智能芯片。轮胎的胎压等所有数据可以通过这个终端传输到控制中心,企业则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客户提出建议,提醒客户什么时候需要更换轮胎。
通过“千企改造”工程,贵州已经培育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重点示范项目。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该省实施“千企改造”1688户,改造项目1892个,拉动技改投资1600亿元,通过技改实现新增利润360亿元,带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分别增长9.0%、26.3%,分别高出全国水平2.8个、16个百分点。
工业云推动大数据+工业融合
2016年,贵州成功获批中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以智能制造为着力点,依托大数据优势,贵州将工业云作为全面实施“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的主平台,传统企业借助该平台实现升级。
记者了解到,这朵“云”全面整合了贵州范围内的产业配套需求和制造能力,企业可以在云端实现设计、生产、加工、售后等全生产过程的制造协同,提供包括工业资讯、解决方案、服务队伍、行业专家、工业软件、工业机器人等各类企业所需的服务。
以工业云提供的设计协同服务为例,长城华冠企业过去设计零部件时要邀请全国多地的设计师进行讨论、设计、加工,这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现在,企业通过工业云的设计师联盟,让设计师们不用聚集在一起,只需在网上平台设计模板,通过3D打印后寄回企业,既节约了出差经费,又缩短了研制时间。更重要的是,企业在需要时购买设计服务即可,不必再聘用大批设计师,从而降低了成本。
#p#分页标题#e#目前,贵州工业云平台已汇聚近10万户企业生产资源及能力;依托平台为航天电器、中航力源、永红散热器等百余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平均为企业缩短研发周期22%、提升物流仓储管理水平29%、提升生产效率水平28%,推动工业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同时,基于工业大数据的应用研究,工业云平台还将大数据融合业务延伸到农业、服务业领域,打造的航天电器、中航力源的典型案例已成为国家级试点。
更环保更绿色
流水线高速传动,机械设备精准打胶,车间工人有序分拣……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正加足马力、全力生产,智能工厂里一派热闹的生产景象。
时代沃顿是目前中国复合反渗透膜生产龙头企业,其产品在产水量、脱盐率、抗污染能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复合反渗透膜的抗氧化性等关键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生产反渗透膜的刮膜工艺过程中往往有大量低浓度(3%)二甲基甲酰胺(DMF)废液产生,但时代沃顿副总经理吴宗策告诉记者,企业研发设计出了DMF回收系统,可将产出高浓度DMF(99%)回用生产,每吨DMF溶剂采购成本可降低4000元左右,1年可以节省大约300万元的成本,同时还能避免直接排放DMF废液产生高化学需氧量(COD)和高氨氮情况,利于后续废水处理,减少COD及氨氮排放量。
在“千企改造”工程的探索与实践中,虽然挑战与诱惑并存,但当地企业、群众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近年来,贵州“千企改造”工程坚决否决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虽然“损失”几百亿元,但却换来了绿水青山,为做大金山银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实行“绿色技改”的企业越来越多,许多企业都在根据自身特点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等绿色工艺,大力推进能源、冶金、有色、建材等重点企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和绿色化改造,已然走上绿色生产、低碳发展之路。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