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这项研究还没让死脑“复活”
别急,这项研究还没让死脑“复活”
科学精神面面观
这是一项被生物学家颜宁称作“估计会有很多公众关注”的研究。4月17日,英国《自然》杂志刊发了科学家对于“复活”死猪脑的尝试: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将已经死亡数个小时的猪脑接入他们开发的BrainEX体外灌注系统,用正常体温下的模拟脉动血流进行灌注。6个小时灌注期内,他们发现大脑细胞死亡有所减少,甚至部分细胞功能得到恢复。
不过,论文作者也谨慎地表示,没有发现全网络活动或者全脑功能的证据。也就是说,大脑并没有恢复所谓的意识。
诸多媒体在报道此事时,都用了“复活”一词。颜宁在微博上指出,这是标题党。“没有恢复其他高级脑功能相关的全脑活动可以称为复活么?”
“该研究的确有比较大的启发性意义,提示即使是死亡个体,脑也有可能恢复活力。”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康利军18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不过,他认为该研究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即使可以灌流充注和检查到部分活的神经元,也并不表明这些神经元功能正常。“离脑功能的恢复还有非常远的距离。”康利军说。
在传统观念中,短时间的缺氧就会引起哺乳动物大脑神经元死亡和不可修复的脑损伤。而在这项研究中,32个猪脑却在死亡数小时后实现了部分细胞功能的恢复。康利军表示,脑神经元的种类丰富,目前不清楚具体什么类型的神经元能得到多大程度的恢复,但他也认为,此研究结论确实挑战了停止供血后脑神经就发生不可逆转损伤的观点。“对于脑疾病研究来说,至少在技术上,它能让获得活脑细胞的难度降低。”
而让公众更感兴趣的话题是——生和死的标准是否需要重新定义?
毕竟,全球大概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脑死亡。全国人大代表、肺移植专家陈静瑜曾表示,2017年有超过5000多个心脑死亡的病人做了器官捐赠,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属于脑死亡。如果脑死亡还有转圜可能,则对器官移植提出了新问题——究竟是把医疗资源投入到对大脑功能的修复上,还是应尽力争取时间让器官能够再次被使用?
“目前来看,该研究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还不会冲击到脑死亡的判定标准。”康利军坦言,如果有朝一日,技术确实成熟到能够让死亡一段时间的人脑恢复功能,那当然需要重新调整死亡标准。“生命终归是宝贵的,如果能推迟患者的死亡,也是好事。”
康利军表示,若要进一步研究,首先还是应该在遵循伦理规范的前提下做动物实验。如果动物实验技术成熟,“人脑实验我觉得也是可取的”。他强调,研究的适用范围和伦理规范如何制定,应该是科学共同体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专家 点评
段伟文 中国社科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这是一个大新闻。科技的进步,总会不断挑战我们的既有观念,甚至连生死的边界也会变得模糊。而与生命科学或者智能科学相关的研究,由于对人类影响深远,更会带来诸多新的伦理问题,这些都是“开放性的挑战”。
虽然这一研究还比较初级,但如果未来死亡了的人脑,可以通过类似手段恢复功能,或许会有更加大胆的研究出现。死去的大脑有没有可能恢复自我意识和情感?大脑有没有可能脱离人体独立工作?如果要在人身上做实验,又要遵循什么样新的伦理规范……
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对科技伦理,尤其是和生命科学、智能科学相关的科技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持更加开放、科学的态度,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不能只是简单套用既有的伦理原则,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些领域,科技伦理研究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