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深空探测这 些“大动作”正抓紧进行

网络 刘洋 2019-04-19 21:19  阅读量:19905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题:探月探火、小行星探测:未来中国深空探测这些“大动作”正抓紧进行中

  新华社记者胡喆

  嫦娥五号预计今年年底前实施发射,嫦娥六号、七号、八号已在规划中,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左右实施……18日至19日,2019月球和深空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家航天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多方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展望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深空探测的最新动向。

  探月之旅:嫦娥四号取得丰硕成果  

  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实施5次月球探测任务,分别是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高速再入返回试验、嫦娥四号,这些探测器均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此前,国家航天局曾披露,嫦娥六号、七号、八号已在规划中。

  此次会上,嫦娥四号探测器和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对嫦娥四号的任务情况进行了总结。他表示,今年初嫦娥四号成功实施的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意义非凡、成果丰硕。

  “面对高精度着陆和高可靠着陆两项核心难点,嫦娥四号实现了精细化的轨道设计与控制,圆满完成了定时定点着陆与自主可靠着陆,为后续月球探测器与火星探测器的设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孙泽洲说。

  孙泽洲还透露,作为嫦娥四号探月的“通信使者”,“鹊桥”号中继星圆满完成了为月球背面架设中继信号通信的任务,通过精准的控制和入轨,将力争使其在轨寿命延长,发挥更多的作用。

  此外,玉兔二号巡视器已经在月球背面行走178米,各项科学设备顺利开展工作、运行良好,工作时间已经超过预期寿命。

  火星探测:旋翼式火星飞行器引人关注

  据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在抓紧组织开展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和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等重大工程任务的研制。

  月球和深空探测活动是人类研究地球、太阳系和宇宙,开展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空间科学与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全球迄今已发射200多个月球和深空探测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左右实施,目前各项研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邓宗全分享了近期其团队在月球与火星勘探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构想。

  邓宗全表示,太阳系内探测能力的提升是当今深空探测的核心目标,宇航空间机构及智能装备将发挥重要作用,苛刻环境适应性、轻量化和高可靠服役是技术挑战,天地一体虚实仿真验证是未来发展趋势。

  针对未来火星表面的探测勘察,邓宗全阐释了关于“旋翼式火星飞行器”的设计构想,表示正在攻关稀薄大气环境高效能旋翼翼型设计、姿态控制及地面低气压模拟试验等关键技术。

  展望未来:嫦娥六号任务和小行星探测规划更清晰

  国家航天局18日在北京发布了嫦娥六号及小行星探测任务合作机遇公告,向国内院校、民营企业和国外科研机构进行征集。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嫦娥六号作为嫦娥五号任务的备份,将根据嫦娥五号实施情况,确定任务的发射时间、着陆地点,并最终实现月球样品自动采样返回,开展综合分析研究。

  嫦娥六号任务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四器”组成,经地月转移和环月飞行,在月面选定区域着陆、采集月球样品后,经月面上升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面。

#p#分页标题#e#

  此外,我国小行星探测任务正在进行论证工作,拟采用一次发射实现一颗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一颗主带彗星绕飞探测。对近地小行星开展绕飞探测,择机附着小行星表面、采集小行星样品,返回地球附近释放返回舱,将样品送回地球;探测器再经地球、火星借力飞行到达小行星带,对彗星开展绕飞探测。

  据了解,任务总计历时约10年。探测器配置相关科学载荷,以飞越、伴飞、附着、采样返回等方式,对目标小行星进行遥感探测、就位探测和采样返回。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