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航天人刘立东 十年潜心为国铸箭
4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捷报传来,刘立东深感欣慰。
资料图:4月20日22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郭超凯 摄
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通用末级产品化主任设计师,刘立东已经扎根中国航天事业10年,从长征七号火箭到长三甲系列火箭,他埋头潜心为国铸箭。
2009年,25岁的刘立东研究生毕业,加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参与长征七号火箭结构总体设计工作。
彼时,长征七号火箭尚处于方案论证阶段。作为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具备近地轨道13.5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5.5吨的运载能力,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或太阳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将承担载人航天货运飞船等重要发射任务。
刚参加工作,刘立东就遇到难题,新一代中型火箭在传统箭体3.35米直径限制下无法安装中国新研制的两款液氧煤油发动机,出现发动机、伺服机构、箭体结构等严重干涉,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长征七号火箭的方案设计工作。
关键节点,刘立东联合团队成员从发动机设计、箭体结构设计,到摆动分析、其他配套产品,协调各单位逐一开展分析,连续攻坚两个月,最终基本圆满解决了总体布局问题。该问题的解决,让刘立东荣获三项国防发明专利,同时也为型号的顺利研制奠定了基础。
那时候,航天系统内部开始使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意识到三维设计是科技发展必然趋势的刘立东,坚持在长征七号火箭总装模型设计中加以应用。
但新鲜事物的推进并不简单,“一方面当时条件有限,航天系统内部还没有通用的三维设计平台;另一方面三维设计操作比较复杂,习惯了二维图纸设计的科技工作者短时间内无法快速适应。”刘立东说道。
作为火箭总装配图纸的最上游设计人员,刘立东带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从顶层的设计大纲开始,到每个单机模型的验收,都一一提出了详细的实施方案。
事实证明,刘立东的坚持是正确的,运用三维设计的长征七号火箭总装出图实施方案打通了火箭三维设计——总装链路,“不仅缩短了研发周期,节约了经费支出,还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设计方案的反复”。
2017年4月20日,海南文昌发射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载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奔向了浩渺深邃的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取得圆满成功。刘立东“心头的大石”终于落下。
从火箭立项到首飞,刘立东完整参与了长征七号火箭从概念设计到首飞成功的所有研制阶段,参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负责和参与型号研制过程中76项地面试验工作,带领小团队完成1200余份文件编制和晒蓝,下发图纸和模型47套。
圆满完成长征七号火箭研制后,表现出色的刘立东2018年调任通用末级产品化主任设计师,并同时负责长三甲系列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服务工作。
与长征七号火箭不同,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三甲系列火箭包揽了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强密度发射的“主力”,在探月工程、北斗工程和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密度的发射任务,意味着刘立东每年将有120多天需要待在卫星发射基地,跟进协调各方工作。
#p#分页标题#e#“长三甲系列火箭的发射密度更大,节奏更快,每次发射前的工作量都非常大。”刘立东坦言,外界认为长三甲系列火箭已经非常成熟,工作会相对轻松,但事实并非如此。“每一发火箭我们都会根据发射任务做适当的技术改进和调整,平均每发火箭的技术改进就有7、8项。”
埋首铸箭甘奉献,抬头不知几春秋。自2009年工作至今,十年潜心为国铸箭,刘立东已经成长为航天系统的青年骨干,荣获国防发明专利、长征突出贡献团队奖等近10项荣誉。对于未来,刘立东表示,他会继续扎根航天。(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