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助力精准志愿服务 “一带一路”峰会志愿者掌握新技能
人脸识别储物柜受欢迎 多语种翻译机“同传”只需几秒 “一带一路”峰会志愿者掌握“新技能”
高科技助力精准志愿服务
新闻中心志愿者耐心地帮助记者调试设备
在中国合影互动区,志愿者指导来宾与中国著名景点完成合影
在沉浸式增强现实互动体验区,志愿者协助来宾体验VR全景影像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今天进入最后一天会期。几天来,北京市2000余名会议志愿者团结协作、倾力奉献,各国参会嘉宾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志愿者服务的国际化和人性化,今年,高峰论坛上“新意”十足的志愿服务更给与会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服务
志愿服务“新意”十足
VR体验、远程签名、人脸识别电子储物柜、多语种的同声翻译机……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外来宾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借助高科技手段,此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志愿服务中处处体现出“新意”。
大会新闻中心的入口处有一排智能储物柜。“这是靠人脸识别的电子储物柜,不需要保留凭条,没有实物条形码丢失的烦恼,柜子上方的小屏幕拍摄到人脸,三五秒钟后柜门就会自动打开,方便安全地存取物品。” 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王妍就在这里服务。
新闻中心共有300个大大小小的电子储物柜,王妍说,每到新闻发布会开始和结束的时段这些柜子的使用率就特别高,很受记者的欢迎。在发放宣传材料的展台附近,150个电子储物柜经常处于“满员”状态。“这些新技术平时我们在实验室会见到,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很少接触,现在出现在了高峰论坛上,不少记者都赶来尝鲜。”
王妍在服务中经常会遇到使用电子储物柜遇到问题的中外记者。就在论坛开幕当天,一位外国记者因为打不开储物柜找到王妍,原来这名记者在存储物品时,做了一个夸张的表情,当他要取走寄存物品时,表情却很严肃,这时电子储物柜也和这名记者开起了小玩笑,无法识别身份,打不开了。最后在王妍的帮助下,储物柜的问题顺利解决。
作为工科学生,站在科技感十足的会场,她切身感受着高科技与人们生活的紧密相连。“当我们一走进新闻中心,就可以从很小的细节中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捷,而借助高科技手段,志愿服务工作也更加精准了。”
除了人脸识别电子储物柜,像5G应用这样的“高科技”也让志愿服务“新意”不断。对此,在新闻中心公共服务台从事志愿服务的北师大外文学院大三学生张晨帆深有感触。“我们的展台前,有很多记者了解到远程签名后,都会体验一把并留作纪念。” 张晨帆说,很多外国记者会在一个像PAD一样的平板电脑上用中文写下自己的国家和姓名,与此同时,与电脑相连的一个机械手臂也在纸上同步书写,当他们看到机械手臂的字体跟自己的竟一模一样时,都感到很惊讶。
此外,两台体验式VR眼镜也深受欢迎。“在会场外面的人戴上它,就仿佛置身在发布会现场。” 张晨帆说,一位来自埃及的记者戴上VR眼镜后,兴奋地用手不停比划着。“当我们向这些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宾介绍和展示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时,他们都会赞叹不已,作为志愿者的我们也为‘中国创造’感到自豪。”
#p#分页标题#e#其实,不仅是参会的来宾,就连志愿者们也在服务之余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在新闻中心咨询服务台从事志愿服务的北师大历史学院大四学生彭紫荆告诉北青报记者,她和同学们在体验了翻译机之后,感受到“科技的神奇”。“翻译机个头只有手机大小,但却可以进行中文与英文、法文、日文、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等语言之间的互译。” 彭紫荆说,只要发音清晰,翻译机几秒钟内就能将语言进行同声“传译”,而且翻译的准确率非常高。
国际化
十余种小语种志愿者活跃一线
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规格更高、规模更大、活动更丰富,近5000名外宾出席本届高峰论坛。俄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甚至荷兰语、斯瓦希里语等在内的十几种以上的小语种志愿者活跃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他们时刻准备着与外宾进行对话、为他们提供如在家乡的服务。
中国传媒大学荷兰语专业大四学生张轶弛的志愿岗位是在新闻中心咨询服务台,一天的工作在为来宾引导和分流、引导就餐、乘坐班车以及失物招领等细碎的环节中进行着,她的专业是荷兰语。“整天都是说着英文的,特别期待能用上荷兰语,荷兰的鹿特丹港是‘一带一路’的终点,所以我觉得自己跟‘一带一路’特别有缘。”
说起配备小语种志愿者,张轶弛说,这正是志愿服务国际化的一种体现,“当初选拔小语种志愿者时,先决条件要英语足够好,同时还应具备小语种技能,而小语种是作为储备,在一些特殊情形下应急用的。像我们学校的斯瓦希里语专业也有同学入选,那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官方用语。”
为了确保服务的准确性,张轶弛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培训期间,就拿着第一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资料进行了“荷兰化”,还查询了荷兰有关“一带一路”的基本内容,“有厚厚一本笔记,先翻译过来,再熟记于脑。有些材料比较公文化,翻译过去还挺有难度的。”
而就在论坛当日,新发的材料里包括各个功能厅的名字、12个分论坛的主题等,趁着服务的间歇,张轶弛也会抓紧时间进行语言上的准备,“万一能用上,就一定要确保无误。”
而本科在北外读法语专业、目前在北师大攻读研究生的张洋云,在论坛当日8点多,被紧急通知前往医务室,说会有一名说法语的病人前去就医。张洋云小步快行,希望学以致用及时帮到这位外宾。虽然最终外宾没有前往医务室,让张洋云有些小失落,但她坚信设置小语种志愿者“天生我才必有用”。
在回到咨询台不久,她又接到了一个任务,打电话给一位法国来宾,跟他确认失物。当她打通电话时,对方用了汉语,而她直接用了法语,这让对方很开心,“原来你们不仅有一对一的翻译,连志愿者们都可以用法语跟我交流,太好了!太好了!”“说英语当然可以,但当你说出对方的母语时,会很快拉近与对方的距离,沟通起来就会更容易、更顺畅。”张洋云说。
实际上,张洋云打的是一场有准备之仗。在会前准备中,她就有目的地准备下了医务方面的语料,“包括常见的头痛脑热、胃疼等常见的病症、与医生的交流等,因为平时不大会聊起,所以就利用手机里的法语软件,进行了一番准备。”
人性化
坚持主动 做最好的服务
本届高峰论坛处处体现着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人性化。志愿者业务领域专家任炜在志愿者培训中就告诉大家,服务工作的最高标准是“没有不方便”,基础就是主动。在高峰论坛的服务中志愿者们“主动”的作为随处可见。
#p#分页标题#e#4月25日,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的2015级本科生朱昱江正在新闻中心的岗位上服务,一位记者朋友突然走向他询问:“你那里有没有第一场发布会的图片?”原来这位记者没有拍到需要用的图片,经过交流,朱昱江了解到了需要图片的用途。
作为志愿者,朱昱江也会根据岗位职责拍摄一些会议照片,得知这位记者的需求后,他欣然将一张发布会的全景图片发给了这位记者,帮他完成了新闻稿。原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下午,这位记者特地再次联系他表示感谢,同时将他的姓名署在了新闻稿的照片上。“我感到很荣幸也很意外,自己的一次主动作为可以切实帮助到来宾,满足感爆棚了。” 朱昱江说。
在新闻中心信息咨询岗的4位志愿者,每天要面对大量提问。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志愿者石红薇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一边解答一边总结经验。只用了半天,他们就将问题分成了4大类,4位志愿者分别负责一类问题,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有人询问时,一起回复的情况发生,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
文/本报记者 王薇 李天际 解丽 刘珜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志愿日记
在“外交主场”为更多人提供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志愿者 刘丙璋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我作为志愿者,在新闻中心咨询服务台提供翻译服务。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我国一项重大的主场外交活动,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众多记者参与。在跨国交流中,面对语言障碍,翻译服务志愿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的跨国交流工作比作一台“机器”,那么翻译服务就是让“机器”运转顺畅的“润滑油”。我们的翻译服务工作虽然只是承担了指路、问答等基础性工作,但却是外国友人了解本次高峰论坛,了解中国的窗口。
岗位上的带队老师向我们强调咨询台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服务意识”和“首问负责意识”,这些原则为志愿者们提供了行为指导。耐心地回答记者提问,超出了解范围的问题及时请教岗位上的老师,积极给予询问者反馈……我和同伴们从一件件小事入手,为了展现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
从帮助媒体记者翻译外宾讲话,到帮助医务室接待外籍患者,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我的工作是丰富而充实的。工作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医务室通过协调联络,最终为乌兹别克斯坦记者确定了接诊医院,一直用英语与我们交流的乌兹别克斯坦记者用并不熟练的中文对我们说:“谢谢你们的服务,中国真是个很棒的国家!”这种从英文到中文的转化让我心里暖暖的,觉得自己的服务是受到别人认可和尊重的,更觉得自己在“外交主场”上能够帮助他人十分荣幸。
整理/本报记者 李天际
擦亮北京“金名片” 展现中国青年风采
北京化工大学机场抵离岗位志愿者 高野
4月25日是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首日,经过一天的调整,我又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回到了机场抵离岗位,重复的工作并没有褪去我作为志愿者的热情。
机场抵离迎送志愿者的工作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整个志愿服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今天,我在首都国际机场的T3航站楼接上最后一批外宾,把他们从机场送到下榻的酒店。经过几天的接待服务,我从最初的胆怯到自如、自信地服务外宾,与外宾交流,这一成长源于这几天的工作带给我的锻炼和志愿者同伴们的支持。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同伴们会互帮互助,更好地为外宾服务,展现志愿者的风貌。当外宾被送至酒店时,他们的一句“thank you”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整个机场抵离志愿者团队的感谢。我们团队中任何一员面临的困难也是大家共同的困难,任何一员服务中取得的成绩同样也是大家共同的荣耀。
#p#分页标题#e#“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发起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的起点正是古时的长安,今日的西安。作为一名西安人,在北京读大学的我有幸参与这次“一带一路”论坛的志愿服务工作,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风采,我感到特别自豪。岗前培训时老师告诉我们,志愿服务是北京的“金名片”,我很荣幸自己有机会擦亮这张“金名片”,为北京争光。
最后,祝愿“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顺利进行,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整理/本报记者 李天际
论坛开幕首日忙 志愿风貌气质佳
首都师范大学志愿者 胡玉蓥
4月25日,清晨伊始,北京在清澈、明媚的蔚蓝天空下苏醒,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志愿者们准时抵达注册中心岗位上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首日的工作。
受到迎接论坛开幕的喜悦气氛感染,志愿者们的工作热情更为高涨。为继续保障好论坛注册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保证各国外宾及时领取证件和会议包,为他们解决前期注册遇到的困难,注册中心内各岗位志愿者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其中,穿梭在注册中心各处的引导志愿者们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所有岗位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岗位,他们在几天的志愿工作中不怕辛劳,注重细节,给所有踏进注册中心大门的外宾们都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志愿者姚讯杰是身份确认组的成员,他主要负责引导和身份确认工作。为了给外宾们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每天上岗前,他都会认真整理好自己的着装,把黑色的皮鞋擦得一尘不染。工作中,他与引导组的其他志愿者们一同细致地分流到来的嘉宾,耐心核对他们的信息,一天往往需要从注册中心大门到注册大厅来回往返百余次。
同为引导区和身份确认区的志愿者洪小芸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具有多次大型活动志愿经验的她表示,每次参加志愿活动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她将在注册中心的志愿工作要求总结为“一份需要细心、耐心,也需要体力的志愿工作”。
针对接下来的志愿工作,她说:“在岗位上,我们每一名志愿者都会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最美的微笑接待每一位来宾。因为我们深知,我们展示的不仅是北京志愿者的形象,更体现中国的大国风范,今后只要一想到我曾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贡献过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我就会感到分外的骄傲和自豪。衷心祝愿祖国人民能够更加幸福安康,我们的国家能够更加繁荣富强!”
整理/本报记者 王薇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