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90后”扶贫干部的别样“表情包”
新华社石家庄5月2日电(记者李继伟 秦婧)春暖花开的季节,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样子。五四青年节前夕,记者穿过河北贫困山区的道道山梁、越过条条沟坎,走到了脱贫攻坚的第一现场,用手中的笔白描下了一些“90后”扶贫干部的别样“表情包”,来听一听背后的故事吧。
为了闯过方言关,比当年学外语还努力
我叫韩廷耕,出生于1991年,现在张家口市阳原县曲长城村驻村扶贫。
初来到“俺们村”,对于生在城市、求学在城市的我来说,乡亲们的家乡话成了一道语言关。
有一次入户,在了解完贫困户信息后,我问:“大娘,您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吗?”
大娘急忙说:“木有家。”
她这一答,让我愣住了,我心想,难道是我还有工作没有做到位,贫困户没有实现精准识别?
“大娘,您是说没有房子吗?”我连忙追问,“我看您刚享受的危房改造政策,咱们的房子看起来刚修整过啊,还是说您没有亲人,我看您老伴还健在啊?”
大娘接着说:“嗯,俺这房子刚给盖了,政府政策真是好,俺老伴也在呢。”
我越听越有些木讷,连忙问大娘:“大娘,那您刚刚为什么说您没有家?”
“就是‘木有家’。”大娘也有点糊涂了。
正当我感觉一头雾水的时候,一旁的村委委员赶紧给我解释了一下,我才明白原来这边方言里说“没有”的时候,发音是“木有家”。
我一拍脑门,三个人都笑了起来。我一是笑自己没听懂大娘的话,闹出笑话;二是为大娘没有什么困难了,感到高兴。
为了闯过语言关,我一有时间就往乡亲们家里跑,和他们拉家常,比当年学外语还努力。很快,我已经可以毫无障碍地与乡亲们进行沟通交流了,也能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了。
白白净净的小姑娘,变身“老阿姨”“老司机”
我叫张秋华,出生于1994年,现任保定市涞水县永阳镇扶贫站站长。
刚开始上班时,对工作不太熟悉,以为驻村就是去村委会了解情况,所以我穿衣打扮蛮任性:个子矮,就穿高跟鞋。为显得皮肤白,就穿粉色衣服!
然而,真正下乡,去到贫困户家里,才知道自己有多不接地气了。
有一次,和同事们入村,我穿着高跟鞋走路慢,耽误了入户的进度,身上穿着的浅色衣服,这蹭一下那蹭一下,很快就脏了。
翻山越岭终于见到了贫困户刘阿姨,她却拘谨地连说“张领导好”。我觉得自己穿得太洋气,与乡亲们有了隔阂。
很快,我穿衣打扮便由粉大衣、皮鞋转为一身黑、帆布鞋,入村也方便了,跟乡亲们似乎贴得更近了。
以前,我出门总是喜欢搭朋友的车,自己的驾驶技术也没练出来。
驻村后,自动挡、手动挡、三个轮、四个轮的车都能驾驭,我练就了在坑坑洼洼土路上不熄火、在村里胡同自由穿梭不剐蹭的技能。
开车胆子也大了,我以前从来不敢晚上开车。扶贫任务多且杂,一个电话就要到现场,现在晚上12点我也敢开车出门。自己从一个小姑娘已然变身“老司机”。
还记得刚来镇上工作时,同事的玩笑话:“你刚工作还是个小女孩,这个扶贫站长当下来啊,估计就变成老阿姨咯!”
扶贫工作开展一段时间后,当初的玩笑话成真了。现在的我,成了对扶贫政策如数家珍的“老阿姨”!
过去“五谷不分”,如今成了“半个农民”
我叫唐超男,出生于1992年,现在保定市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驻村扶贫。
驻村帮扶工作不仅需要宣传政策、制定规划、精准扶贫,更需要在帮扶工作中与贫困户“心连心”。
#p#分页标题#e#以前,从未在农村生活过的我,基本是“五谷不分”。由于农作物在菜地里的样子和在盘子的样子截然不同,还闹出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插曲”,但也拉近了我与贫困户的心。
初到村里时,有一回我摘了“香椿芽”打算送给帮扶的贫困户。当我兴高采烈地拿着一袋子送到帮扶户家里的时候,却被唐大爷告知这不是什么香椿,而是核桃树刚刚发出的嫩芽。
唐大爷一边翻着袋子里的核桃叶一边说:“可惜喽可惜喽,多好的芽儿呀,真是糟蹋喽……”
看着唐大爷一脸心疼的表情,我惭愧地跑回了村委会宿舍。
一会儿,“咚咚咚”敲门声响起来,打开门一看是唐大爷。看着唐大爷吞吞吐吐地安慰我,我扑哧就笑了起来:“哎!闹了笑话。”他见我笑了,长舒了一口气也跟着笑了。
这次“误会”不仅没有让我们产生隔阂,反而拉近了我与帮扶户的心。我想只有交流才能拉近彼此感情,只有真情才能换来理解,我将带着对乡亲们真挚的感情做好扶贫工作。
现在,我可以骄傲地说,自己也算半个农民了,已经能熟悉大多数农作物的习性了。
……
从长城内外到大河上下,从脱贫攻坚主战场到乡村振兴最前沿,这样的真实故事还有很多。一批“90后”扶贫干部的青春,正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绽放光芒。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