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试行医院“无陪病房”:做好“加减法”增强信赖度
75岁的李生(化名)已不是第一次入住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但与上次相比,虽然这次没有家属的24小时陪伴,李生并不觉得孤单,“有人帮打水、打饭,还陪着做检查,照顾得不比自家孩子差”。山西省实施“136”兴医工程和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以来,许多医院将“无陪病房”作为改善就医体验的着力点之一。
“无陪病房”即患者住院期间的医疗、护理和生活上的服务由医护人员和护理员承担,实行无家属陪护或陪而不护。
像要雪燕这样来自第三方陪护公司、持证上岗且在医院备案的护理员,肾内科一病区普通病房共有6名,平均每人看护10名患者。 范丽芳 摄
安静、有序
安静、有序,是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一病区推行“无陪病房”2个月来,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感受。
李生是一名综合肾脏病患者,此前每次住院由在太原上班的儿子或是专程从吕梁老家赶来的女儿24小时陪护,“这次住院,不需要他们每天守着我,这里有专门的护理员照顾,病房环境也好很多”。
根据肾内科一病区的规定,患者入院前,主管医生首先依其病情和自理能力决定是否需留陪侍人,如不需要,需征得患者同意并与家属签署《无陪告知书》,照顾病患的工作,交由接受过专业机构培训的护理员完成。14岁以下、75岁以上,或有认知障碍、抑郁自杀倾向及容易跌倒的患者,医院会根据实际情况允许留下陪侍人。
午饭时间,送餐车停在肾内科楼道。“大爷,今天想吃点什么?”39岁的护理员要雪燕正在询问李生。因李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根据护理要求,要雪燕需要提醒患者清淡饮食。
像要雪燕这样来自第三方陪护公司、持证上岗且在医院备案的护理员,肾内科一病区普通病房共有6名,平均每人看护10名患者。肾内科护士长马玉叶说:“护理员毕竟代表医院的形象,上岗之前都会进行严格培训,如怎样和患者沟通,护理肾病患者注意事项等等。”
图为医院护理部主任石贞仙和肾内科护士长马玉叶正在商议护理员考核细则。 范丽芳 摄
病房堪比菜市场
在推行“无陪病房”之前,肾内科如多数病房一样,每天来探视患者的人络绎不绝、喧闹声不止,就医环境堪比菜市场。
在中国,父母子女生病,“奉汤于侧”是作为亲人最重要的陪伴,而探望生病的亲朋好友也被认为是人情往来很重要的一部分,加之医院护士紧缺,“常常是一个患者好几个陪侍人,每天还有络绎不绝的探视者。”马玉叶说,“单人病房还好些,如果是三人或者六人,病房就会很乱”。
另一种情形则是,在“421”家庭,长者生病后子女不得不全家“上阵”,常常是“一人生病全家休,一人生病全家愁,一人生病全家乱”。
#p#分页标题#e#因病房人员混杂,医护人员每日进行的交接班和查房常被随时找来咨询问题的患者家属打断,应在上午10点前下达完毕的医嘱也常无法按时完成,护士配药、患者输液,被顺延推后。
在本应保持空气流通、高度清洁的病房,却因聚集了过多污染源,患者增加了感染几率。“交叉感染在呼吸道疾病高发时最明显。”马玉叶说,这让医院的感染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推行“无陪病房”的“加减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山西省早在2016年提出在三级医院试点推行“无陪病房”,收效甚微。“一方面是医患的理念问题,另一方面是经费问题。”山西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石贞仙坦言,“无陪病房”的推行需要一边做患方的“减法”,一边做医院的“加法”。
患者家属“陪护角色”的退出意味着医院承担了更多责任。饮食方面,院方特意为无陪病房的患者安排了专职配餐员,将餐送至病房,且饮食根据患者病情由营养师指导配餐;医患沟通方面,医生增加门诊时间,免费接受无陪患者家属的咨询;每天下午4点到8点是探视时间。
为做好“加法”,院方积极推进移动护理站的配备与使用,动态评估患者病情并做好记录;科室物资药材下收下送;使用隔帘保护患者隐私等等。
“其实这些硬件和软件的改善,都需要费用支撑。”石贞仙介绍,目前医院正在商议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并建议医保部门将患者增加的部分护理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最终目的就是能让家属放心、满意地把患者交给医院”。(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