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青年毛浩夫:井冈山精神 因信仰而热爱
“海归”青年毛浩夫——
井冈山精神,因信仰而热爱(爱国情 奋斗者)
本报记者 孙 超
“浩夫:您愿意回井冈山来同爸爸、爷爷一道学习宣讲井冈山精神,传播红色基因,我非常高兴,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不看落款,你一定想不到,“您”这个称呼,来自一封爷爷写给孙儿的信。
“没错,称呼用的就是‘您’。”收信人毛浩夫说,“在爷爷眼里,关于井冈山的事,都是最神圣的。爷爷生前一定是充满着欣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这位曾留学英国,学习国际金融专业的“80后”小伙,两年前从南昌回到家乡,全职担任江西干部学院现场教学讲师。
曾担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退休后义务宣传井冈山精神近30年……毛浩夫的爷爷毛秉华身上,有着太多的井冈山烙印。从毛浩夫记事起,爷爷的身影就总是和红色教育分不开。
2016年夏天,毛浩夫利用休假时间回到井冈山听爷爷讲课。“当时他已经80多岁了,但是眼里全是激情与信仰。”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毛浩夫看到了一张红军干部写给妻子的英文贺年卡。“上面的英文花体书法漂亮极了,一下子把我镇住了。”后来,毛浩夫才知道,在90多年前的井冈山,“海归”并不稀罕。除了留学苏、德、法的党和红军领导骨干,还有不少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生来到这里闹革命。井冈山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了解得越深,历史给毛浩夫的震撼越多。新的认识不断冲击着他的思想,直到观念转变成行动。2017年初,毛浩夫从南昌回到井冈山担任现场教学讲师,他也从此开始了一段重新认识家乡、认识父辈的寻根历程。
面对前来参观学习的各种知识层次的学员,学习商科的毛浩夫感受到了压力。“有一次我在介绍党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时,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学员问,当时规定的土地权利,是所有权还是使用权?一下子就把我问蒙了。”讲解结束后,他跑到爷爷的办公室,一番检索,终于解惑。毛浩夫说,这样的经历,让他明白,要影响人、说服人,首先自己要学懂弄通。
由于常常给外国学员讲解,毛浩夫需要准备英文讲解词。“说是翻译,但因为表达和文化上的差异,有时候比重写还难。”毛浩夫只好先钻进书堆里,阅读英文版《毛泽东选集》等书籍,从翻译原始史料中重新开始。
在如今的井冈山,和毛浩夫同龄且有高学历的讲解员,并不少见。在这样的实践中,他们收获着信仰和热爱。毛浩夫说,他和伙伴们正在做的事,正如爷爷信上所写:“宣传别人与改造自己相结合……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对井冈山精神做到真学、真信、真用。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16日 10 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