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大教授陆迁:课堂上的“潇洒哥”
陆迁
■通讯员 王学锋 本报记者 张行勇 陈彬
在学生的眼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陆迁有着“多重身份”。比如学生失恋了,第一个想倾诉的“心理咨询师”是他。学生工作当老师了,第一个想请教的“职业分析师”也是他……
从教25年来,陆迁从未离开过三尺讲台。正是这份勤勤恳恳的付出,让他获得了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陕西青年突击手标兵、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等一系列荣誉,更让他成为了学生心中最亲近的人。
一本教材跑一天
1991年,陆迁从原西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本打算回老家宁夏工作。因为他的爱人当时已经在宁夏,自己也联系好了到当地农业厅工作。然而事与愿违,正当他准备办手续的时候,系主任却非要他留校教书。就这样,陆迁放弃仕途,走上了留校任教之路。
陆迁成为教师时,正是学校“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时候。有些教师下海经商,有些则去了东部高校,再加上经管学院本科生人数多,教师缺编严重。因此,陆迁一留校,就直接走上了讲台。
“当时真的是边学边教,困难程度超乎想象。”陆迁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本科时学的是计划经济理论,等他走上讲台时,却要给学生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陆迁只能从头开始,一边讲课,一边认真学习。
然而,当时国内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有关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奇缺。别说学生,即使是教师,有本像样的教材都十分困难。即使有,也要到百公里之外的西安市新华书店购买。
“那时候,去西安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陆迁回忆道,那时,他需要一大早起来,搭乘学校到西安办事处的班车,在路上颠簸2个多小时到办事处,再倒车去新华书店。如果运气好,可以在当天赶回来,运气不好就会白跑一趟。
虽然困难重重,但陆迁并没有放弃,不仅坚持了下来,还在紧张、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考取了博士研究生,为以后的教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支粉笔一节课
在没有多媒体、PPT的时代,教师上课全靠板书。陆迁上课只拿一本书,放在讲台,然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龙飞凤舞,一支粉笔写完,粉笔头一弹,一节课刚好结束。在同事和学生眼中,陆迁就是这样一位在课堂上的“潇洒哥”,然而在这份“潇洒”的背后,却是他对教学深沉的爱。
陆迁先后讲授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课程。尽管这些课他讲了20多年,对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已经非常熟悉,但每一堂课,他还是会用心设计、认真对待,力争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的火花。
陆迁特别推崇宏观经济学创始人凯恩斯说过的一句话:“经济学是按一定模式思维的科学,这种模式夹杂着艺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陆迁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按照经济学的逻辑进行思考。对学生出现的创新性想法,他总是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经济学的价值所在。
陆迁还特别看重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善于将国际前沿学术进展,科研新进展、新成果等引入教学中,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并就其中的某些难点发动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一次受教一生情
在学生眼中,陆迁不仅是一名好教师,更是一个可以信任、倾诉的好朋友。每每遇到困难,学生总喜欢向他寻求帮助。每次陆迁也都是尽力而为。在他看来,这是学生对他的信任,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一次,陆迁正在办公室忙碌,有个学生打话给他,并不说自己是谁,只说自己上过他的课,有事想和他聊聊。尽管一头雾水,但陆迁还是立刻答应了学生的要求。当时,那名同学情绪低落,无论陆迁怎么问,就是不说话。于是,他们默默坐了20多分钟。最后,该学生终于开口了,原来他失恋了,想找陆迁聊聊。在陆迁的开导下,该学生慢慢从低落的情绪中走了出来。
还有一次,陆迁接到一个毕业学生的话,说他在浙江一个技术专科学校当老师。由于刚刚走上讲台,教学压力大,一上课就紧张。因为上过陆迁的课,印象非常深,所以想向陆迁请教。在话里,陆迁向他耐心介绍了讲课的注意事项,甚至连上课的手势、提问时机等细节问题都不放过。而他们之间通过话进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讨论,竟然持续了几周的时间。
类似这样的实例,陆迁经历了很多,多到让他常常只记住了事情,却忘记了学生的名字。
陆迁办公室干净整洁,除了办公必备用品和几盆绿植,就是一个大书柜,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刊。只要有空,他就会坐下来看看书,或者上网看看财经、时事类新闻,力争紧跟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
“我很庆幸成为一名教师,今后也要以‘平常心’尽力讲好每一堂课,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陆迁说。
《中国科学报》 (2018-10-30 第6版 动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