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道:从“实验室”到“市场”怎么走?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产业分论坛
如何让创新为经济赋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在哪里?在5月26日举行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产业分论坛上,来自产学研各界嘉宾与会专家以“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模式与路径”为主题,共研共商、齐聚论道,为提升上海产业发展创新策源力,建言献策。
其中,中外科技界代表的观点和视角,颇为引人注目。
以需求为导向,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优势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指出,新时期,中科院上海分院在“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目标指导下,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逐步形成了制度创新驱动模式、转化平台驱动模式、知识产权驱动模式等多样化的成果转化模式和典型案例。
“我们聚焦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一核心战略需求,筹建国家实验室、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承担重大科技计划,在张江、嘉定形成集聚效应。”
除了上海,中科院上海分院紧密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积极参与浙江和福建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科院与浙江省共建了2个研究所、4个院级转化平台、4个科教融合平台、70余家所级分支机构。” 王建宇补充道,“在福建,我们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项目转化。‘十二五’以来,已促成中科院系统在福建省转移转化的科技项目有735项,带动地方企业新增销售收入425亿元。”
对于未来,王建宇充满信心:“中科院上海分院将继续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策源能力建设,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与上海科学院等地方科研和产业机构深度合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双方的协同和联动,合力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有需要,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技推向前进” 在上海科学院院长秦文波看来,要加强需求导向,要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研发和项目布局机制,服务于产业的发展。此外,他认为加强创新团队之间的合作创新以及地方政府的合作也至关重要。
面对全球化挑战,需要合作共赢
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董事会成员、研究中心副主任塞巴斯蒂安·M·施密特(Sebastian M. Schmidt)认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生物科学、医学等各种挑战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考虑到整个产业链,提供跨学科领域的,全球化的方案。“现在挑战是全球化的,我们也必须要提供全球化的解决方案”。他表示全球合作很必要,“当然与中国的合作也是我们的重心之一,我们的联合会在中国建立了办公室。”
谈及对中德两国学者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创新驱动的研究的建议。他希望“合作能加强可持续性,不仅仅是把不同国家科学家聚集在一起”。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制造业和矿物资源首席研究科学家及中国事务总监、皇家澳大利亚化学会院士卫钢,以中澳科技合作为例,通过CSIRO如何推动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案例阐释“科技创新合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我们合作是为了两个国家人民共同创造财富,是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服务。”卫钢说。
#p#分页标题#e#
据悉,本次论坛,中科院上海分院与上海科学院签署《“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平台”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上海科学院与江苏省浦口经济开发区、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签署《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框架协议》,旨在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携手推动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有效带动和提升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