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芬学者探讨21世纪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 刘洋 2019-05-30 15:29  阅读量:8723   


 
中美芬学者探讨21世纪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5月27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美-芬三方工作坊,“21世纪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讨会召开。来自三个国家顶尖高校—北京师范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赫尔辛基大学以及拉普兰大学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科技+教育”展开深入合作研讨。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芬兰驻北京大使馆教育与科学参赞Mari-Anna Suurmunne女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等出席了此次会议。

陈锋在致辞中表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需要更多学科和技术的复合、更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更多地考虑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发展的关系。希望通过全世界共同的努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加凸显人的价值,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芬兰教育与科学参赞Mari-Anna Suurmunne认为教育领域尤其是新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界和工业界都带来了巨大发展,期望未来的教育要保证公平、灵活有效,促进终身学习,让技术为人所用,实现长远教育目标。

周作宇表示,教育的每一次巨大变革,无论是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还是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改变,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相信此次三方工作坊的召开,必将推动未来教育向更加公平、高质量、人本、幸福健康的方向前行。

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芬方院长Hannele Niemi教授、中方院长刘嘉教授、斯坦福大学Keith Devin教授以及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Elizabeth Moje等也随后为会议发表致辞。

据悉,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自2017年便启动了“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应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面向未来推动学校形态变革和全方位改革创新。在三方工作坊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分别签署了框架协议,并启动中-美-芬未来学校合作计划,未来学校将借助中美芬三国在心理、教育、科技领域的多学科优势力量,共同推进未来学校的发展和建设。

围绕科技+教育,会议专门设置了四个主题进行分组讨论,分别为智能数据采集、智能导学、模拟与游戏、个性化学习。各讨论组将理论、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立足现实,畅想未来,深入分析总结了智能化教育与学习的落地应用现状、前景以及亟待开展的各项工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