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剧《伯群校长》在华东师大首演

网络 李晓华 2019-06-02 12:00  阅读量:6483   

校史剧《伯群校长》在华东师大首演

 

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项目、原创校史剧《伯群校长》,6月1日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音乐学院音乐厅首演。该剧以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大夏大学第二任校长王伯群为原型,由大夏书院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当天也是大夏大学建校95周年纪念日。

 

追怀历史,感悟先辈精神

 

1924年,大夏大学成立。作为创建者之一,王伯群以慷慨捐款开启了大夏大学的弦歌不辍。在1927年至1944年的17年间,王伯群担任大夏大学校长。作为大夏大学的坚定擘划者,王伯群坚持“自强不息”的校训、“教师苦教,职员苦干,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和“师生合作”的办学理念,使学校教学声誉卓隆,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他高举“复兴民族”的办学宗旨,其教育理想和教育立场,成为大夏大学精神的引领。抗战期间,王伯群带领大夏大学播迁入黔,在险象迭生的危机与动荡中勉力支撑,呕心沥血,以至与世长辞。抗战胜利之后,大夏大学于1946年回迁上海。1951年,在大夏大学等学府的基础上,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

 

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表示,该剧目选取了鲁迅演讲风波、大夏抗战西迁、贵州艰难办学、校名更改风波、病重留下遗嘱等历史事件,时间跨度从1930年发展至1944年,较为全面地再现了王伯群校长对青年学生的保护、对坚持办学的执着、对大夏大学的情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

 

两百余名观众沉浸在剧情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先辈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和坚持初心的顽强意志。

 

精心打磨,学生自编自演

 

校史剧《伯群校长》从剧本撰写、剧目导演、演员训练、参与出演、道具准备、服装购买等,全部由大夏书院学生完成。在历时数月的筹备中,零基础的青年学生演员们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排演剧目、打磨演技,力求能够更为真切地还原历史,重现王伯群校长的崇高人格。

 

在全身心投入演出的同时,该剧编剧兼导演、2018历史学专业/大夏书院学生钱泓霖表示,“这是我第一次编写校史剧剧本,在演绎伯群校长人生过程、经历、故事的过程中,深深地被伯群校长的精神、风骨所感动。”该剧副导演、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夏书院学生李嘉琪表示,“在排演校史剧的过程中,第一次感受到了与以往排演校园舞台剧的不同,历史的厚重感不仅提升了我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了艺术情操,也加深了我对校史、民族发展历史的认识和感知。”

 

以文化人,传承师大精神

 

2017年7月成立的大夏书院,是华东师范大学传承“大夏大学”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体现。由大夏书院学子进行校史剧的演绎,也正体现出大夏师生铭记历史、致敬先辈的情怀。校史剧《伯群校长》融艺术性与教育性于一体,将王伯群校长的教育理念、精神气节、家国情怀以剧目的形式进行演绎,不仅使参演的青年学生感受到与校史的精神共鸣,也让观众深受感动。

 

“吾大夏校友,服务国家,尤须力行公诚二字,以发扬大夏之精神,余虽不及见国家复兴,世界和平,但知革命成功之有日,此心亦无憾矣。”王伯群校长立下的遗嘱,服务国家的赤子之心、力行公诚的坚定信念,对于当代师大学子、青年大学生都产生了深刻的感染和启发。18级统计专业吕紫瑄同学表示:“大家演得好棒啊!尤其是全剧最后一幕伯群校长坐在椅子上溘然长逝,所有演员身着素衣走上舞台、拉起白幔,非常有感染力,看了之后让我觉得特别感动。”17级新闻学专业李雯同学表示,“其实之前我并不了解大夏大学在创办时的这些故事,看完这部剧,让我对当时抗战过程中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感受到了王伯群校长为了保全学校保全师生、坚守教育初衷的气魄和决心。”

 

据了解,《伯群校长》首演结束后,今年7月将重返大夏大学当年西迁办学地之一贵州赤水,开始在贵州的巡演。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