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云南楚雄彝绣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结业

网络 李晓华 2019-06-06 11:42  阅读量:12782   

东华大学云南楚雄彝绣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结业

 

 

6月5日,一群身穿靓丽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学员毕业了,他们是东华大学第六期非遗研修班的学生。据悉,本期20名学员全部为来自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同胞,东华大学非遗教育研究中心精心设计了第六期非遗研修班结业系列活动套餐,从精彩课堂到爱心市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展演,从学术研讨到公益讲座,多方位多角度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研究,为彝绣文化之火添薪加油。

 

记者了解到,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是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社部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主动回应广大非遗传承人群的愿望期待,着眼于新时代提升非遗的新活力而开展的国家计划。

 

云南楚雄是上海对口扶贫的地区之一,为了助力脱贫攻坚,上海市文广局非遗处组织沪上研培高校进行了一次云贵扶贫调研。参与调研的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柯玲教授,调研了若干家彝绣企业、公司、门店以及彝绣传承基地后,明显感受到彝绣色彩明艳、工艺精良,但设计水平确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非遗传承人们表达了参加培训的强烈愿望,2019年春季开学的东华非遗研培班仅用了三天就完成了招生工作。参培学员中,楚雄彝绣协会的五位会长就来了四位,她们既是彝绣高手和当地致富带头人。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楚雄彝绣班的开设,如何增加课程设置的针对性,非遗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主管陈彬教授狠下功夫。非遗传承人日常不仅刺绣,很多学员在当地也制作民族服装,但是如何让繁复的民族服饰也能够满足现在生产和生活需要,学员们还没什么头绪。陈老师在基础课程板块增加了《服装制版》系列课程,进行了基本制版知识、裙装变化、上装基础和彝族服装结构分析等模块,从结构原理和着装舒适性来分析,并进行了楚雄彝族不同支系服装变化的比较和解读。主讲的方方老师感触良多,她认为民族服装在传承过程中已经自主自发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良,并且也朝着更为实用、舒适的方向发展。她用丰富直观的纸模教学模式渗透制版理论,让彝绣传承人乐学其中并快速得到要领,及时解决了在彝族服饰实际生产及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版样难点问题。

 

东华大学不仅是国家非遗研培高校,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每年假期都有东华学子深入云贵川藏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或采风调研。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彝织彩云风韵,独绣经纬华章”赴云南省楚雄州调研实践团就曾前往“彝绣天地”与“李长征彝绣技能大师工作室”参观学习,并由云南省楚雄州妇女彝绣协会会长毕从秀全程指导。毕从秀、李长征两位大师如今是东华大学第六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研修班的学员。

 

东华大学非遗研修班的学习模式是:“非遗传承人+中外设计学专业大学生”。本期研修班发布的20套结业作品皆是楚雄彝绣传承人和东华大学学生、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学生结对设计的作品,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也是往昔和未来的一种对话。东华大学的非遗培成果也已经多次登上国际时尚大舞台,立足在传统文化根基上的时尚设计在国际T台上行得更稳、更美。

 

云南楚雄州地处滇中腹地。楚雄彝族服饰于201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刺绣是云南省级非遗,是彝家人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p#分页标题#e#

这一期学员人员结构与以往历届很相似,年龄从28岁到63岁落差较大,受教育程度从小学到大学高低不等。给这样的对象授课,对高校教师其实也是一种挑战。研培课程中“拓眼界”系列凭借上海得天独厚服饰和时尚资源设置参访课程还相对便捷,而“增学养”一类的理论课程就成了一个教学难点。深入浅出的学问才是大学问,经过反复讨论,非遗教育研究中心决定从“美”字入手,因为爱美是人之天性,这与年龄、学历并无太大关系,而刺绣、服饰都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是人类展示美的重要载体。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也正好是这样的一个“美好学院”。

 

老师们开始“美化”课程,也“美化”教学,“美化”参访调研。在美的熏陶中去学习美、表现美、创作美、展示美。陈彬教授的服饰色彩设计课,直接从学员自身服饰的各种色彩导入,让她们感受通过不同的色彩的搭配所显示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据介绍,东华大学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自2016年9月以来,已成功举办五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传承人研培班。东华非遗研修学员与大学生结对的设计作品在上海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北京恭王府及斐济国际时装周、巴西里约热内卢、英国曼切斯特中国文化中心、埃塞俄比亚、台湾实践大学等地展出、展演,赢得国内外时尚界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