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均:一半是冰川 一半是火焰
2019年3月21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眷念日。3月20日,中科院西北生态情况资源研究院为此专门举行研讨会,施先生生前挚友、同事、学生齐聚兰州,惦记这位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先驱。
“施先生是我的老师、我的战友,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中科院资深院士李吉均在研讨会上感动地说。固然身体状况欠佳,但86岁的李吉均仍僵持介入集会会议,以此眷念他亦师亦友的施雅风先生。
正是这份僵持,只要身体答允,再高的山,李吉均都要爬上去;正是这份僵持,再难的科学问题,李吉均也要挑战。冰川研究、青藏高原隆升、黄河发源与地貌演化,他用一生来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把“文章”写在故国大山高原之上。
深入祁连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狞恶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这首《勘察队员之歌》降生于20世纪50年月,而这“火焰般的热情”也点燃了李吉均的空想。
1933年,李吉均出生于四川彭州的一个书香家世,从小受到精采家庭教诲的他,以优异后果读完初中和高中。20世纪50年月,在“开拓矿业”的招呼下,无数热血青年把“为故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抱负。
李吉均也不破例。1952年,他考入四川大学地理系,一年后转入南京大学地理系。当时候,他的空想是骑一匹白马,周游在祁连山深山幽谷之中,为故国探矿。他心中认定,炼钢需要煤炭,矿产是家产的粮食。
李吉均高中结业时身体较量羸弱,各人知道他的“探矿抱负”后,都以为他身体必定吃不用,干不了地质这行,于是劝他改学地理。李吉均不气馁,为加强体质,大学校园的操场上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他僵持每天跑步,晚上洗冷水澡,如此下来,练就了一副好身板,更为日后的野外事情打下了基本。
1956年从南京大学结业后,李吉均被推荐到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师从留德博士、著名地理学和地貌学家王德基传授。
1958年前的祁连山要地,冰封千里,人迹罕至。直到一支赶着牦牛和骆驼、穿戴粗笨老式棉袄科考队的到来,才开启了中国冰川科考的序幕。25岁的李吉均就是这支步队中的一员。
这是我国第一支高山冰雪操作考查队,由施雅风带队,带领100余人向祁连山进发。冰川位于高寒地带,不只海拔高、氛围稀薄,并且常有遭遇雪崩、陷入冰缝隙的危险,但高山冰雪操作不只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还将促进相关一系列学科的成长。
“我们其时都是首次研究冰川,在七一冰川现场听了苏联学者道尔古辛授课,劈头把握考查要领,斗胆分头举办。李吉均率领黑河分队,经两个月费力事情,实地调查5条冰川,应用地形图与航空相片,统计到186条冰川,面积104平方公里,计较得冰储量21亿立方米,写有很具体(包罗冰川、地貌、气候、水文等资料富厚)的考查陈诉,圆满完成任务。”2005年,施雅风在《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情况演变——李吉均院士论文选集》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这是李吉均与冰川的第一次亲密打仗。壮美的冰川深深吸引了这位热血青年,他从此的糊口和事情再也没有分开过冰川。从现代冰川到古冰川,从大陆性冰川到海洋性冰川,从祁连山到青藏高原,李吉均徒步考查了全国大部门典范的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
1959年,李吉均在介入第二次祁连山冰川考查时遇险。
#p#分页标题#e#
其时没有舆图,考查队在祁连山深处迷路。队员们只能凭借罗盘和山脉走向行进,目睹随队带的口粮所剩无几,谁也不知道何时才气走出去。幸好一位会狩猎的蒙古族领导,猎杀了一头野牛,才解了燃眉之急。
可是,考查队厥后发明那不是一头野牛,而是内地牧民跑丢的一头牦牛。队员们很是惭愧,通过电台接洽到内地县当局,对面暗示歉意并按其时的市价赔了牧民60块钱。而当走出茫茫的祁连山时,考查队只剩下一顿饭的口粮。
“当时候条件较量差,没有什么先进仪器,事情条记都靠手绘。固然地理条件费力,可是对付我们搞地学的人来说,却是很好的资源。”李吉均厥后回想说。
高原之梦
1972年,李吉均与费金深相助,不到半年就编写出一部10万字的科普读物——《冰雪世界》。施雅风评价这本书文字流通、科学性较强,引人入胜,很受读者接待。
1973年,李吉均从头开始了对冰川更深条理的研究。他插手中科院青藏考查队并接受冰川组组长,认真西藏以及横断山脉的冰川考查研究。
得知李吉均要去青藏高原,南京大学的杨怀仁先生怕他身体受不了,劝他不要去。“我确实身体欠好,可是我此刻不去,等老了再去吗?”李吉均答复道。
青藏高原雨季的滂沱大雨险些陪伴这次考查的全进程。在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域,李吉均终于看到了慕名已久的阿扎冰川。二三十人的步队驻扎在一棵七八十米高、大伞如盖的冷杉树下。到了晚上,他们就伴着雨声风声,在树下入眠。
冷杉地址的冰碛,会不会是300年前那次小冰期的遗存呢?这棵遮风避雨的千年冷杉,溘然给了李吉均灵感。他收罗了冰碛上的朽木,带归去做了碳十四测定,却发明那是三千年前的新冰期时代遗存。
李吉均把这处曾经的冰川命名为“雪当冰进”。而这次科考,印证了李吉均20世纪50年月考查祁连山时留下的一个猜测: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会合的季风海洋性冰川漫衍区,哪里山高谷深、冰川融化强烈,夏季常形成冰湖溃决及冰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974年,在西藏羊卓雍湖畔的冰川上,李吉均积劳成疾,患上了高原回响引起的严重肺水肿,由此落下了病根。
历时4年,李吉均教育冰川组,对东起雀儿山西到阿里与西昆仑山、南起喜马拉雅山北至羌塘高原的冰川,举办了艰苦的远程考查,个中包罗冰川性质、雪线变革、冰川发育与地形、大气环流干系、海洋性冰川与大陆性冰川的分别符号和界限、第四纪冰川变革与高原隆起干系、冰川与大水及灾害防治干系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异常富厚的区域性资料。
而颠末10多年的艰苦考查,李吉均更是对冰川发育的自然条件、冰川的漫衍与性质、成冰浸染与冰川举动、冰川水文特征、冰川变革和成长趋势等举办了系统研究,他把中国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的边界规定在丁青—嘉黎—工布江达—措美一线,确立了这两种差异范例冰川的各项气候和其他指标及成冰浸染、蚀积进程和地貌特征。
1973年—1980年,李吉均与他人先后撰写了《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两部专著,全面深入叙述了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的现代冰川漫衍、性质、变革及其与气候和大气环流的干系。
雪域丰碑
1978年,李吉均迎来了本身科学事业的又一次重要节点。他随施雅风、谢自楚等学者构成中国冰川代表团,第一次走出国门出访英、法、瑞士等国,并介入了在瑞士召开的国际冰川学术集会会议。在此期间,李吉均与英国地貌学家德比希尔等外国专家举办了深入的学术交换,极大地开阔了本身的科学视野。
#p#分页标题#e#
1980年,李吉均邀请德比希尔到兰州大学讲学,并举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全国高校冰川沉积学讲习研讨班。研讨班组织学员到庐山、乌鲁木齐河源举办实地考查,由此激发了关于中国东部古冰川的争论,并开始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研究。
“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曾是我国地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1922年,中国地质学界泰斗李四光先生提出华北地域和西欧一样,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及其后继者历时半个多世纪,在中国东部连续成立了一百多个“古冰川遗迹点”,北到大兴安岭,南至西双版纳、海南岛,高如庐山黄山,低起海平面,均发明“古冰川遗迹”。
从20世纪70年月后期开始,跟着我国第四纪沉积和情况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猜疑中国东部低山地域在第四纪产生冰川的大概性。为此,李吉均三上庐山,1983年在《中国科学》上颁发《庐山第四纪情况演变与地貌发育问题》一文。通过实地考查,他用热带亚热带地貌发育理论正确表明白庐山等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沉积现象和地貌演化,自成一家之言,获得了地理学界的遍及承认。
1989年,李吉均和施雅风、崔之久等30多位学者一起,编写出书了专著《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情况问题》。他们在被李四光称作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庐山“大姑冰期冰碛物”中,找到了属于亚热带和暖和带的孢粉,由此证明,那些被李四光鉴定的冰川沉积,实际上是泥石流沉积。这本书出书后在学术界发生重要影响,狐疑中国地学界多年的东部古冰川成因之争,概略被澄清。
在研究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同时,李吉均还一直存眷“青藏高原隆起始于何时”。青藏高原隆升问题的研究意义不只限于其自己,中国以致整个亚洲的地理情况形成与演变无不与之有关。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20世纪70年月末,风行海外学者西尼村的概念。西尼村认为,上新世末,青藏高原已到达3000~3500米的高度。1977年11月,中科院青藏考查队约集了20多位学者在山东进行“青藏高原隆起学术接头会”。集会会议中,各人就青藏高原隆升问题告竣多项共鸣,并由李吉均牵头,借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一个房间,仅用10天阁下时间,就撰写完成了《青藏高原隆起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颁发于1979年《中国科学》第6期。
《青藏高原隆起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明晰指出,青藏高原地域在始新世晚期离开海侵成陆今后,曾被两度夷平,至上新世末,地面高度仅1000米阁下,其后至第四纪初的结构举动为大幅度整体断块上升,但在空间上有差别性,在时间上有三个猛烈隆升阶段,且后期有加快隆升趋势,累计上升量达3500-4000米。施雅风评价说:“这是有里程碑意义的集团创作。颠覆了国际上主流关于青藏高原形成的概念,开创了青藏高原研究的一个新阶段。”
《青藏高原隆起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至今仍被遍及引用,历久不衰,成为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经典文献。
自此之后,李吉均对青藏高原隆升问题的思考研究更进一步。20世纪90年月后,他提出“青藏举动”的观念。他发明,180万年阁下产生在高原东部和黄河道域的结构举动十分显著,综合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溯源切穿循化积石峡进入循化盆地等一系列地质证据,提出了“黄河举动”的观念。他还发明并定名了晚更新世一次重要的隆升,这就是“共和举动”。这次举动导致龙羊峡大幅度下切,高原上升到达或靠近今天的高度,喜马拉雅山成为印度洋季风的重大障碍,中国西部进一步变干,冬季风更为强大,奠基了当今亚洲自然地理的根基名堂,使青藏高原隆升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学术传承
#p#分页标题#e#
1984年,李吉均出任兰州大学地理系主任,在他主持下,兰州大学地理系蒸蒸日上。在科学研究方面,李吉均操作兰州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有利位置,开展了黄河多级阶地成因与深厚黄土沉积剖面的系列研究,阐发兰州地域黄河有7级阶地,并与上覆黄地皮层相接洽,应用古地磁、裂变径迹测年要领,确定7级阶地别离形成于170万年、150万年、120万年,60万年、15万年、3万—5万年与1万年以来。
兰州是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地带,这里黄河阶地与黄土积系列,蕴含了可贵的结构举动与情况变革的信息。早在20世纪30年月,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就在兰州划出了最完整的地文期,大地结构学家、石油地质学家黄汲清在20世纪50年月专门把黄河阶地叫作“兰州式台地”。
在甘肃临夏北塬,李吉均发明白一处抱负的晚更新世黄土剖面,通过一系列情况指标的研究,首次实现了中国黄土记录与南极东方站15万年来的冰芯氧同位素曲线的乐成比拟,为黄土研究增添了出色一笔,以兰州阶地为基点,往上延伸,阐发青藏高原隆升对高原东北边沿地域的影响。往下延伸,阐发黄河发育的全进程。这是李吉均一个重大创新成绩。
另外,李吉均还提出了“季风三角”的观念,阐发了第四纪时期中国北方存在着季风区与西风区两种情况变迁的模式,对我国第四纪情况研究起了重大的敦促浸染。他通过对长江三峡及四川盆地地貌的研究发明,三峡地域阶地序列中最老的阶地年数约为120万年,故长江至少在120万年前已切穿三峡,东流入海。
以冰川学、青藏高原隆升及其情况效应、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等规模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就的鼎托,李吉均于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研究没有尽头,自2002年起,李吉均把眼光放在了陇中盆地晚新生代情况与地貌演化方面的研究,以及东部平原地质记录的掘客研究上。
2012年,80岁的李吉均用“野外考查、实地接头”的方法来庆祝寿辰,在与兰州相邻的白银景泰黄河石林的山顶上,师生四代共话黄河地质沧桑和演化汗青。
2015年,陈发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李吉均的学生已有秦大河、姚檀栋、陈发虎三位院士,“师生四院士”一时传为韵事。
从1958年任教以来,李吉均共造就了百余名高条理地学人才,他和秦大河、效存德师生三代,先后勇闯地球“三极”(青藏高原、南极、北极)的故事,至今为科教界广为讴歌。“是他们本身很尽力,我只是发明白他们,并把他们引上了科研之路。”当谈及本身的三位院士学生时,李吉均老是这样谦虚地说。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李吉均的治学精力和学术体系也是‘一以贯之’的。李吉均乐趣遍及,涉猎渊博,但青藏高原隆升和情况演变是他学术思想中贯串始终的焦点和主线。”多年今后,秦大河、周尚哲、姚檀栋等在一篇总结恩师李吉均学术思想的文章中如此评价。
#p#分页标题#e#
李吉均博览群书,但他并不是书斋中的地理学家。“只要身体条件还可以,岂论多高的山,他必然会僵持爬到山顶!”李吉均的儿子、兰州大学资源情况学院传授李丁说。
几年前,在一次接管记者采访时,李吉均笑言:“我前两天做梦还梦见冰川,梦见本身睡在冰川上。”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可;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回首本身的学术阶梯,李吉均把本身的乐成归结为“耐久地追求抱负,耐久地追求科学真理”。而这种精力不只实现了他小我私家的事业抱负,更是影响着一个学校、一个学科,以致浩瀚怀揣研究空想的学人们。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