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植物学大会:展望绿色中国梦
孙航致辞。
大会交流现场。
院士与青年科学家交流。
包括台湾油杉在内的中国濒危植物保护面临许多问题。
云南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目前国家植物博物馆已初步确定落户昆明。
■本报见习记者 高雅丽
“植物科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植物科学家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在10月10日~13日于昆明举行的中国植物学会第十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85周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武维华表示。
2018中国植物学大会的主题为“绿色发展助力中国梦”,与会代表研讨了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保护,分类学、系统发育和进化,生态学、环境与全球变化,发育和生理学,细胞、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等植物学主要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植物学大咖展望绿色中国梦
作为中国学术界历史最悠久的基础学科学会之一,中国植物学会为推动我国植物科学的发展与学科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1978年在昆明召开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四十五周年学术年会以来,历经40年,中国植物学大会再次选择云南昆明。从279人到1440余人,注册代表人数创历史新高。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长孙航说:“从这个简单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植物学事业兴旺繁荣。”
据记者了解,作为继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后中国植物学界的又一次重大盛会,众多植物学“大咖”会聚于昆明。他们认为,2018中国植物学大会对进一步促进植物学学科繁荣与发展,增进学术交流,推动中国植物学迈向新的发展征程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多样性与保护”专题分会场,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介绍了2011~2020年评估中国履行全球植物保护战略进展的情况。他表示中国在实现各项目标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总体进展在全球196个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和地区中处于前列。
“虽然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但中国肯定需要制定更有效的战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2020年前实现所有目标。”任海说。
来自台湾中山大学的研究员江友中以台湾油杉为例,指出当前中国濒危植物保护的问题主要有人为开发造成栖息地破坏,园艺盗采、入侵生物危害,同时,他的报告还谈到原生族群的经营管理、评估遗传变异程度、异地保育等保育策论上的经验。
而在“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分会场,分类学、系统发育和进化的主题吸引了众多专家,现场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基因组学对植物谱系的分类有重要影响,在这个领域中还存在测序物种的覆盖度较低、数据分析方法不完善、对缺失数据的处理不够严谨等问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汪小全表示。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周浙昆简要回顾了我国新生代古植物学发展历程,综述了近年来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中国新生代古植物学的研究可为认识我国深时古环境变迁、中国植物区系的演变提供坚实的依据。
这次设置了五个分会场、15个专题、150个专题报告,多位植物学者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也见证了中国植物科学的前进步伐。
“希望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弘扬老一辈植物学家的科学精神,秉承植物情怀,为回答时代需求、破解发展难题贡献植物学界的智慧和力量。”孙航说。
国家植物博物馆将落户昆明
云南是世界著名的“植物王国”,拥有高等植物433科,3008属,16201种,1701亚、变种。植物种类占我国种类一半多,被西方誉为“世界园林之母”,长期以来深受全球植物学界的关注。
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喜良透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昆明市委、市政府基本确定国家植物博物馆选址。他们将充分利用盘龙区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有利条件,打造集展览与教育、收藏与储存、研究与交流、带动与示范功能为一体的国家植物博物馆。
国家植物博物馆按照“馆、库、园”的建设模式,将室内展览和户外展陈结合在一起,在研究与交流、示范功能、植物种子和种子标本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现在我觉得中小学生到大自然的机会太少了,很多小学生吃米饭,却也不知道大米就是稻谷,觉得很离奇。所以国家植物博物馆的科普功能就显得至关重要,做好这一点就不是一般意义的公园。”在专家咨询会上,中科院院士许智宏表示。在他看来,国家植物博物馆不光要吸引云南人,还要吸引全世界的公众来参观,最终形成包括旅游、展览、科普和研究在内的多位一体博物馆。
植物学研究需要更多“从0到1”的工作
多年来,我国植物科学研究进展迅猛,植物学期刊的发展也成为了与会专家关注的一个话题。
在期刊论坛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刘筱敏对植物学期刊发展现状及影响力作了分析。她表示当前全球共出版植物学期刊559种,其中进入SCI 的有236种。中国有28种植物学期刊,其中4种进入SCI。“从国际化稿源、期刊学科影响力、引用频次等角度来说,中国植物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堪称优秀。”
刘筱敏说:“高质量的论文拉升期刊的影响力,高质量的稿源永远是期刊追求的目标。一流的科研需要一流的信息支撑,一流的信息需要一流的渠道传播,期刊发展一定要加强期刊服务学者、科研发展能力建设。”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