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城市头顶的“利刃”

网络 林晓舟 2019-08-08 12:39  阅读量:8829   

 
 
高温,城市头顶的“利刃”  
少升温0.5摄氏度,中国城市人口热死亡率降低18%  

■本报记者 冯丽妃

立秋已至,但不久前引起全国各地高温黄色预警的“热老虎”仍让不少人心有余悸。高温会带来更多的健康风险,8月6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再次证明了这种关联。

“如果考虑中国所有8.31亿城市人口,从1.5摄氏度到2摄氏度的额外0.5摄氏度升温,将会导致每年额外增加2.79万至3.32万热相关的死亡病例。”在新研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姜彤与合作团队报告称。

目前,国内关于高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并不少。但以往的研究往往是在某个城市或者区域的门诊发病率数据与当地的气象数据间建立统计关系,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

“新研究的一个亮点是首次在统一的框架下,系统地定量确定了不同性别与年龄结构的人口对于气温的响应。”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罗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威胁与“收益”

为减少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国际社会在2015年达成了《巴黎协定》,指出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幅度需控制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201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也表示,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益处。

那么,这0.5摄氏度的温升差别对我国城市居民健康的影响究竟有什么差异呢?

姜彤与合作者针对升温1.5摄氏度和2摄氏度的两种情景,对中国27个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及大多数省会城市)的热相关死亡率进行了评估。这些城市人口均在200万以上,其中8个城市达到千万以上,它们基本覆盖了中国绝大多数受高温影响的省份,几乎包含中国全部的气候类型。

考虑到未来适应能力的提高,研究预计与热相关的年死亡率将从1986年至2005年的每百万人32.1人,上升到1.5摄氏度情景下的每百万人48.8~67.1人、2摄氏度时的每百万人59.2~81.3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更好的适应能力,与热相关的死亡率将会增加更多。”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王艳君说。

研究预计,适应能力提高将使升温1.5摄氏度时,相关死亡率降低48.3%~52.9%,升温2摄氏度时死亡率降低52.1%~56.9%。与全球变暖2摄氏度相比,中国大城市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可以降低18%的死亡率。

“这既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收益’定量评估,也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罗勇认为。

共处一个穹顶下

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许多与死亡有关的极端高温事件。例如,2003年的欧洲热浪导致7万多人死亡。2010年俄罗斯西部和莫斯科发生的史无前例的高温事件导致近5.5万人死亡。

随着气温趋向更高,这种影响还在恶化。世界气象组织称,2015年至2019年很有可能成为地球上“自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这种全球变暖趋势2019年仍在继续,没有减弱迹象。

“显然,有必要加强减缓气候变化的雄心。”在8月4日发表于《科学报告》的文章中,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Eunice Lo与合作者写道。该文聚焦了15个美国城市的热相关死亡率,分析显示在工业化前水平上升温2摄氏度时,在极端气候事件期间可使每个城市每年因高温而死亡的人数减少70~1980人;而升温1.5摄氏度时可使相关死亡人数减少110~2720人。

#p#分页标题#e#

根据王艳君等人的预测,限制升温2摄氏度时,21世纪最后40年中国大都市的热死亡率高于美国(每百万人增加约44.3人)。作者表示,这说明中国的适应能力低于美国。同时,气候模型的不确定性、排放情景以及基线死亡率等因素也导致了相关预测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证明了热相关死亡率在中国老年人和女性中更为明显。例如升温1.5摄氏度时,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至64岁)热死亡率会从原来的每百万人7人下降至2.8~4.1人,非工作年龄人口(14岁以下或65岁以上)相关死亡率会增加到每百万人44.7~64.4人,显著增长了78.1%~156.6%,当升温2摄氏度时,这一增加比率将达117.5%~211.6%。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特聘教授苏布达表示,未来中国将会有更多的高温热浪事件发生,而老年人在极端气候事件面前极其脆弱,因高温致病或死亡人数可能明显增加。

减缓和适应并重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受所处地理位置、下垫面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等影响,我国地表温度上升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我国未来高温热浪也将会更加频繁地发生。”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翟建青说。

在罗勇看来,这项研究的启示是,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减缓和适应并重——既要通过改变能源和经济结构,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努力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温控目标和各国的自主贡献;也要大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少包括高温对人体健康影响在内的气候变化不利后果。

“中国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关闭了一大批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不过,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经济在一个相对快速的增长轨道上,仍是中国经济的关键命题。”苏布达说。在此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仍将维持在一个相对高位,这无疑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姜彤认为,首先,通过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改善中国的生态与环境条件,有利于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其次,有利于获得先进的节能与新能源技术,加快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再次,积极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