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B站,约学习

网络 林晓舟 2019-08-11 08:58  阅读量:18889   

 
 
逛B站,约学习  
 

逛B站,约学习


逛B站,约学习


逛B站,约学习


逛B站,约学习

■本报记者 胡珉琦 张文静

这个暑假,新到二次元网站bilibili(以下简称B站)的同学们都懵了:这里怎么全是学习视频?整个B站充满了学习的氛围。比如,该网站上一个叫作《B站居然有个“学习区”》的短视频上线仅一周,播放量就达到了80多万次。

不难看出,这届年轻人在B站学习已经成为了新潮流。那么,随着在线学习的继续增长,它会挑战传统课堂的学习模式吗?

谁说直播学习很无聊

2017年6月,一位韩国学生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开始进行名为“study with me”的直播——每周直播学习五天,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十点。他不看镜头,也不出声,只是坐在书桌前自顾自地学习。谁知,这一“无聊至极”的内容竟引来几十万次的观看。

在美国、英国、韩国和日本,有一批视频博主上传学霸们的学习视频,渐渐地,B 站也聚集了一批直播学习的UP主(指上传音频、视频文件的人)。

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大一学生“彭酱酱LINYA”在B站是“神”一样的存在。她在参加剑桥大学面试前一周发起了“study with me”24小时不间断学习挑战活动,并在2018年6月上传了一段不到15分钟的vlog(video blog,视频网络日志),如今这段vlog播放量已超过70万次。直到今天,还有人不断观看,实时弹幕达1500多条。

弹幕里到处是“每日一刷”的评论。有人说,“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考研我会加油”;有人说,“我要是高一看到这个,一定会早点努力”;还有人说,“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在于智商,最大的差距在于坚持”。

知乎上有一则关于“彭酱酱LINYA”直播学习的讨论帖,有一段评论是这样写的:“在现在这个缺乏自制力的社会,她的自律可以说带动了很多正在学习但是缺乏动力的人……从她现在发的很多视频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人是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把握时间的,也能看出别人的优秀不是没有原因的。”

2018年,B站“study with me”主题已经成为了直播时长最长的品类,总计达146万小时。直播学习的UP主多是各类备考一族,从中考、高考、考研到职称、求职考试等。

事实上,直播学习的动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渴望得到一种监督,二是给自己枯燥、艰苦的学习生活增加一些动力。“当我面对越来越多的书和一些好像永远都背不会的知识点时,剩下的每一天都是别人看不到的坚持。现在,我想记录下自己努力的样子”。

反观大量观看直播的观众,他们也多是学生党、备考族,而他们希望得到的是一种共情,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有着千千万万不同的梦想,但却有一群一样努力的同伴们,又或者通过这种寻找差距的方式来自我激励。

一位网名叫“狐狸”的上班族偶尔打开直播学习的视频,则是另一番感受。“总有人不愿承认学习的孤独与痛苦,透过镜头,我莫名感动。成年人的世界,与其选择热闹却一无所获的社交,不如选择这样高质量的孤独与痛苦。”

#p#分页标题#e#

在B站,“学习打卡挑战”“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些主题活动多少会被人质疑有博眼球的嫌疑,但网络时代最大的宽容就是选择的自由。随着那些UP主或者发弹幕的网友纷纷报告自己备考的战果,或继续或消失在这个空间里,存在的人总能在这里找到意义。

“硬核”知识超乎想象

与直播学习不同,有些UP主选择通过制作短视频的方式进行知识、学习方法、考试历程等内容分享。

这里常年出没不少学霸界的段子手,B站知名UP主“蜡笔和小勋”就是其中之一。这两个工科毕业生制作的《提升自律性的技巧分享》《我是如何戒掉手机玩命学习的》《让记忆效率提升的小技巧》《高考绝不能犯的三个错误》《自虐式学习秘籍》等视频的播放量早已过了百万,粉丝数接近150万。

这类视频虽然流量巨大,但也有不少争议,因为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总是见仁见智,且学习如果没有实践和坚持,有再多的方法论都是无效的。

在B站学习区有一类资源却广受好评,那就是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课程的资料和考试教程,从数学、物理、生物、药物化学到人工智能、R语言、Origin教程,你甚至可以在这里找到SCI 论文教程,“硬核”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有心的网友还总结出了《如何利用B站自学高中知识!逆袭必看!(附老师特点和详细介绍)》。其中一位被无数网友们强烈推荐的,就是B站知名科普UP主、人大附中物理老师李永乐。

这位2014年就来到这个二次元空间的网红名师恐怕是在B站最早进行知识分享的职业教师。自2015年被学校安排教授竞赛课开始,李永乐就利用业余时间将竞赛题讲解录成小视频进行播放,当时的“200道数学难题”系列视频至今还保留在他的B站空间里。

当年,这些视频的平均播放量只有几千次,而李永乐真正走红靠的是他的全能科普实力。近年来,从量子物理到相对论、从经济学到生活常识,他将知识重新编排,并与实际问题紧密相连,把内容囊括到十几分钟的视频里。由于他总是能用干货满满的讲解让听的人明明白白,这些学习视频的点击量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累计播放量多达3800多万次。

《朝天开枪,子弹掉下来会打中自己吗?》《地球打穿一个洞,人跳进去会发生什么?》《九龙杯如何专治贪官?》《怎么谈恋爱,才能有效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李永乐的脑洞和逻辑能力让他吸粉无数。

人工智能值得期待

“学习App”正在成为B站这个社交平台的新标签。而对这届年轻人来说,“自主学习”“社交学习”“终身学习”这些响亮的名字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

为什么这股学习的热潮越来越汹涌,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第54号员工约翰·库奇在他的新书《学习的升级》中提到,教育者如今面对的已经是一群彻彻底底的“数字原住民”。

“数字原住民”最初是由美国教育游戏专家马克·普伦斯基于2001年提出的,指的是21世纪数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全部生活都被电脑、游戏、数字音乐播放器、摄影机、手机及其他数字时代的玩具和工具所包围,并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们,因此他们的穿着、说法、行事风格,以及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库奇认为,目前基于工业需求建立的,要求统一化、标准化、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数字原住民”的诉求。在改变教育的过程中,技术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p#分页标题#e#

“不过,在我们用技术重新定义课堂之前,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并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库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在他看来,技术对学习的升级并不仅仅是配备硬件设施那么简单,而是重新理解和设计这些设备运行的学习生态系统,这需要分三个步骤实现——重新认识学生、研究学习教学、正确使用技术。

李永乐依然认为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是一名传统的学校教师,但这不妨碍他每周利用8小时左右的业余时间制作社交平台教学视频。

“首先这是一种成本十分低廉,但可以解决部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有效手段;其次,通过互联网学习可以给学生真正提高一些科学兴趣,让他们明白科学是有用的;最后,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陌生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教学动力也有促进的作用。”李永乐向《中国科学报》介绍说。

库奇的看法是,“在线学习将继续增长,并最终挑战传统的课堂学习”。不过,《学习的升级》(中文版)共同作者、乂学教育松鼠AI创始人栗浩洋现阶段还没有那么乐观。

“无论在欧美还是中国,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还只是工具性和边缘性的。”栗浩洋介绍说,慕课就是最早的视频学习方式。“然而,它是千人一面,且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自学能力和知识能力,学习完成率只有2%~5%。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人通过慕课的形式确实受益了,他们能够监督自己进行自我学习,从而吸收充分的知识和养分,获得个人教育成长。”

在栗浩洋看来,未来,人工智能也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近五年,人工智能教育兴起之后迅速在美国获得了2400万用户,在全球获得了1亿用户,就是因为人工智能教育是千人千面,它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内容,让自己听得懂、学得会,同时通过实时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持续地学习下去。”

同时,栗浩洋也认同,随着技术的发展,一定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的教育公平。“在国内,其实偏远地区的孩子拥有硬件的状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许多学校都配备了电脑机房,同时宽带工程等也使每一个地方的孩子都可以接触到互联网。在全国各地,未来我们无论是实施网络教育还是人工智能教育,遇到的障碍会越来越小。”

《中国科学报》 (2019-08-09 第5版 文化)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