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点燃澜沧致富“火花”
科技点燃澜沧致富“火花”
第三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开班仪式(韩扬眉摄) 院士专家团队指导学员采集林下有机三七(韩扬眉摄) 李天来院士授课(韩扬眉摄)
“1050元,成交!”主持人敲锣宣告竞标结束。
近日,一场特别的竞卖会在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塘子村举行,竞卖物为大塘子村林下有机三七示范基地出土的满三年三七鲜品。企业代表竞相喊出高价,当竞到每市斤1050元(折合为每公斤8400元干品)时,林下三七首创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急忙按下“暂停键”。
“这个价格很高,其实,我们想通过今天的竞卖看看社会对林下三七的认可度,看来还是比较认可的。”3年前,朱有勇团队手把手教当地村民亲手种下了澜沧第一批林下三七种苗,如今长势喜人,朱有勇松了一口气。
经过测产,这大约2.5亩的示范基地,能得约100公斤三七干品。在当地老百姓眼中,这漫山盛开的三七花,就是他们的“致富花”。
“对症”扶贫,变资源为财源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深度贫困县。
2015年,中国工程院朱有勇等一批院士专家团队来到澜沧,为其“精准问诊”。他们考察后发现,这里地域广阔、森林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生态优势,“这里不该受穷”。
朱有勇根据市场和当地实际,在澜沧引燃了致富的“第一把火”——以特色产业带动脱贫。
过去,澜沧主要以种植玉米等作物为主,产量低、效益差、竞争力弱。在朱有勇看来,“科技扶贫必须要创新,创新必须有特色,特色必须要有产业。”中国工程院结合团队科研成果和当地优势资源,重点在当地培育林下有机三七、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等三大特色产业。
此次竞卖的林下有机三七就是朱有勇团队立足当地丰富的思茅松林资源,根据物种多样性相克相生和生境耦合原理构建的三七林下种植关键技术体系。该体系实现种植全过程“不使用一滴化学农药、一颗化学肥料”,既让中草药材回归山林,获得药效强、品质优的三七;同时,也破解了三七连作导致无地可种的困境,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获得经济效益。
“林下三七以前从来没有人种过,这次成果比我们预计的还好。”示范基地具体实施人、澜沧澎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磊兴奋地说。彭磊是澜沧县人,朱有勇到来前,他的公司仅成立一年,种下的重楼、白芨损失严重。经政府搭桥,他认识了朱有勇。从开始的2亩、5亩试种,到现在200亩的示范,彭磊尝到了科技力量的甜头。
不只是彭磊,澜沧林下三七已形成以院士专家团队作技术指导,“公司+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且渐成规模。截止2018年底,已有9家企业在澜沧开展种植和育苗;共推广种植6280亩,2019年计划实施1万亩。
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创新模式促进整村农户踏上奔小康的快车道,“乡民们除了拿到林地租金和田间管理劳务费,还将获得公司收益的15%,很多人都脱了贫。”彭磊说。
首创“院士班”,助力脱贫奔小康
扶贫先扶智。作为典型的民族“直过区”,澜沧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3年,人口素质性贫困是制约澜沧发展的“贫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在全国首开院士为农民办班之先河。
#p#分页标题#e#竞卖会当天还举办了第三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开班仪式,来自澜沧县各村寨的600名村民身着迷彩服集结于竹塘乡蒿枝坝。未来100天里,他们将分别进入“冬季马铃薯种植班”“冬早蔬菜种植班”“林下三七种植班”“茶叶种植加工班”等10个班级中,跟随院士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禽畜圈旁,接受从开垦、种植,到开挖、收获等全过程手把手地指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李天来已经是第4次到澜沧了,当天在一家农家乐搭的棚下,他为近百位学员讲了关于番茄种植技术的“开班第一课”。“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上了农业大学,从事农业教育科研工作,我本身就是一个农民。”课堂伊始李天来的一句话,便瞬间拉近了他与学员们的距离。
将近一个小时里,“台上”李天来充满激情地讲,“台下”学员们挤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还有一些没能抢到前排座位的学员趴在棚外的围台边听课。
院士上课学员听得懂吗?“我们讲得很科普,主要是希望学员们了解一些入门知识、各个环节的实用技术。”李天来告诉《中国科学报》,“以技能培训班的方式进行扶贫是长远的,村民们素质提高了,就不会再返贫。”
此次同行讲授第一课的还有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们希望这里不光是脱贫,还得致富,这最终还是要靠当地自我发展。教会农民致富本领,让他们学会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培养乡土技能型、会创新的人才是最根本的。”朱有勇说。
澜沧县雪林乡南盼村的村民魏玉嘎是第三期冬季马铃薯种植班的学员,她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还没人种植马铃薯,听了课之后了解了一些知识,我想要学会更多技能回去种植,希望我们那里也能像大塘子乡一样走上富裕的道路。”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过去两期“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已培养了840名学员。彭磊就是第一期学员,他的同学们不少当了老板和致富带头人。老学员们把学到的技能本领和致富思想带回家乡,带领村民通过科技的力量,实现了脱贫致富。
教育改革,培养产业所需人才
“得益于教育发展,如今每个县都有中等职业学校,但却处在低迷状态,原因是专业重复设置。”朱有勇坦承,教育扶贫必须根据“一县一业”,办当地产业需要的专业,培养符合生产需要的人才。
的确,对于深度贫困地区来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等职业教育扮演着特殊且重要的角色,需要培养技能型劳动者和职业农民,促进就业和创业相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为澜沧制定了“1+N”职业教育扶贫具体措施,在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招收了1个三年制“院士专家指导班”,教学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构建半公半读半创业的全新培训方式。中国工程院、云南农业大学等院士专家长期扎根澜沧此地,同吃同住同劳动。
此外,澜沧正在创建林下三七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以林下三七产业的规模化、绿色化、市场化等引领全县产业繁荣发展。如今,拉祜族人民口口传唱着:“澜沧江边蒿枝坝,林下药材满山崖,生态有机三七花,人人见了人人夸。澜沧江边蒿枝坝,冬天洋芋美如画,根深叶茂个头大,家家都有致富花。”
#p#分页标题#e#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黄惠川扎根澜沧4年,见证了该地村貌和村民思想巨大的变化,他深刻体会到村民们对先进生产技术、开放的市场经济和改变生活现状的迫切,“但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才刚刚迈出了第一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