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温升限定从2℃调整为1.5℃意味着什么?
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全球温升2℃的真实影响将比预测中的更为严重,若将目标调整为1.5℃,人类将能避免大量因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与风险。业内专家认为,这是第六次评估周期内发布的重要报告。
其实,早在2015年,《巴黎协定》就提出,本世纪末前,把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前工业水平的2℃以内,并将努力把温升限定在1.5℃内。
这些目标不过是避免气候变化最严重影响的最低目标。但尽管如此,国际社会仍远未走上正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黄刚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全球的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水平已高出接近1℃, 而此时重新提出在本世纪末把温度控制在1.5℃内,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全人类的行动的警示. 它需要引起全球各国家的重视。
目前,已有研究数据证明,温升1.5℃情境下的影响比2℃情境下有所减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向《中国科学报》表示,此次的研究报告是为《巴黎协定》中提到的争取把温升限定在1.5℃内的可行性提供证据,并说明实现该目标的路径。
尽管,温度升高对一些地区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比如温度已有的升高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带来利好,但整体长期来看,依然是弊大于利。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原所长、研究员林而达向《中国科学报》表示,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无论高排放,还是低排放,温度都将持续升高,而此次《报告》中提到的将温升稳定在1.5℃的不确定性、难度、实现路径仍需要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
“此次温升控制在1.5℃的目标不同于以往的IPCC历次报告,以往是假想排放曲线预估升温的幅度和与之相对应的气候变化和适应问题,而此次是提出最终到达的温度目标而没有规定到达目标所采取的排放曲线,因此带来的是全新的气候动力学问题”黄刚说。
无论如何,人们对“尽快采取行动,优于踟蹰不前”已达成共识。能否实现把全球温升控制在1.5℃内意味着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城市方面进行“快速而深远的”转型。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周大地表示,中国面临着能源结构、发展模式的调整,意味着一些行业的限制,比如煤炭行业,一些产业的发展,比如可再生能源。调整过程过程是否会影响中国的发展,我们的成本如何,尚待研究。
新的问题出现了。自1860年以来,全球CO2浓度曲线从未出现过下降或变缓,黄刚认为,针对CO2浓度未来的变缓或下降的气候反馈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特别是针对区域的影响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这可能会对“CO2浓度下降,全球温度也随之下降”等思路提出挑战。
自然并非人类想象的那样简单,占地球表面的71%的海洋在调控全球温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CO2浓度持续升高情况下,当各大洋增温时,全球温度快速增暖,当各大洋温度变化不一致时,全球温度便会停滞或减缓;而当CO2浓度减缓或降低时,海洋特别是海洋深层可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使得地球温度仍处于增温的状态。”黄刚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