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效应显著 企业乘“云
贵阳10月9日 题:贵州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效应显著企业乘“云”而上
记者 刘鹏
“从地下漆黑的矿井到地面干净明亮的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没想到,采煤也可以从地下转移到地面上。”提及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采煤系统,该公司副总工程师朱加贤感慨颇多。自动割煤、推溜、拉架、装煤、运输……朱加贤直言,如今,通过智能化应用的脑操作就可以把煤炭安全地开采出来,不仅提高了效率,更实现了安全生产新模式。
正是因为智能化应用,贵州发耳煤业开启“有人巡视、无人值守生产”模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第一家同时实现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生产辅助系统信息化的智能化矿井,打破了“贵州地质条件复杂不适于智能开采”的固有思维。
传统煤矿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广运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是贵州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缩影。
作为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正在开展“万企融合”大行动,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加速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试点示范项目。
贵州是中国长江以南,煤炭资源储量最大的省,素有“江南煤海”之称。在煤炭行业智能化方面,同上述贵州发耳煤的矿智能改造一样,贵州已有44个煤矿已开展综合机械化升级改造,100个煤矿已开展辅助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全省煤矿采煤机械化达到68.4%,预计年底将达到70%。
贵州重点围绕制造业、军民融合、民族制药、化工等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企业大数据运用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同时,在农业上,贵州亦是努力构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现在我们的每个猕猴桃都有‘身份证’,浑身都是高科技。”修文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健说,借助大数据,公司建立了农产品追溯及环境监控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实现用大数据指导种植,生产和销售。
“目前在修文县猕猴桃种植基地,猕猴桃历史的用肥用药,农事活动,气候信息,灾害等数据全都可查询、可追溯。”杨健介绍,拥有“身份证”的猕猴桃不仅让食品安全的价值更高,更是引起了消费者和采购商的青睐。“修文猕猴桃已占据了国内高端鲜果的主要市场,在台湾和香港销售价格已超过新西兰猕猴桃,并已成功销往日本和北美。”杨健说,仅刚刚结束的国庆小长假,就有上万消费者和众多采购商来基地参观、采购。
大数据融合农业,实现生产管理精准化。与此同时,贵州加快培育农村商主体,建成8477个农村商站点,建设信息开放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农业商公共服务系统,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除了工业和农业上的融合发展,贵州重点以大数据在三次产业的应用为核心,围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推动大数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强力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让企业入“云”,乘“云”而上。
据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负责人介绍,2018年上半年贵州形成融合标杆项目培育对象137个,示范项目培育对象763个,带动986户企业与大数据融合,共完成项目投资103.4亿元人民币。项目完成后,实施企业预计平均新增产值达到15%,平均减少人工成本10%,平均提高企业收入20%,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行业示范引领效应显著。(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