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与产粮效率呈现边际收

网络 admin 2019-02-02 22:37  阅读量:14175   

 
 
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与产粮效率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特征  
 

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与产粮效率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特征

目前,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合理评价粮食生产效率,认清粮食生产现状,探索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贵州大学张凡凡与导师杨兴洪教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李福夺博士等合作,通过基于数据包络法(DEA)分别测算了2006—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粮食生产效率,同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解析,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水土保持通报》2018年第4期上。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中国粮食生产效率整体偏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出现大面积、大幅度下降趋势,说明全面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效率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其次,中国粮食生产效率并非完全随机分布,而是表现出以高高型聚集区域即自身粮食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且被周边的高值地区所包围的东北、华东地区、以及华中部分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形成的产粮效率“高值俱乐部”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扩张趋势,与低低型聚集为主的区域即指粮食生产效率较低的区域相互集聚的华北、华南以及西北地区的没有显著变化,其发展还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未来应重点关注安徽、天津、福建、四川等低高型聚集区域(即产粮效率较低的区域被周边的高值区域所包围)的粮食生产效率低的地区的变化情况,发挥其有利的“被扩散”的区位优势。其三,经济增长与粮食生产效率存在正N形的Kuznets曲线,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的产粮效率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特征,建议未来的粮食生产势需要强调依靠其他政策手段,如需要合理规划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发展,寻找二者发展的平衡点,与构建良好的外部生产环境,加强国外市场先进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化程度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在粮食生产效率较高的地区建立示范区,充分发挥临近地区产粮效率优化对本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制定具有区域联动特点的空间产粮策略来促进和稳定粮食生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