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信息技术产业化之路还未走顺

网络 宋颖 2019-02-03 20:17  阅读量:19109   

  近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勇闯“魔鬼西风带”,在海底获取巨大红珊瑚样品及其他数据,既振奋国人,也引起业内人士对于我国海洋信息产业发展的关注。

  “‘深海勇士’在将近5米的大浪中下潜并带回惊喜,过硬的海洋探测技术及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很关键。”中电科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然而,对于以服务和升级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科研与权益维护为目标的海洋信息产业来说,仅仅服务剽悍的‘深海勇士’是远远不够的。”

  业界面对投入高、需求不确定等多重难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要尽快应用于主战场,尽快助力海洋产业升级、海洋认识深化。”梁新认为,对于海洋这样高难度的应用场景,需要资本、技术、产业等各界力量加入,一起联合发力、共商共建、共赢发展,当前我国海洋信息产业还远未能达到这一状态。

  当前海洋信息产业面临海洋环境恶劣、关键产品依赖进口、系统规划各自为战、集中近海建设分散、组织方式传统等一系列问题,高昂的投入、耗钱的维护、不确定的需求,成为当前我国海洋信息业界面对的多重难题。

  北京海兰信科技集团最初是一家研发和销售船舶通导设备和系统产品的企业,近年来涉足海洋监测、智能航海等领域。“我们感觉到海洋仪器行业严重依赖进口,能够国产化的产品相对单一,国产化产品成本高但市场接受度不高;同时也面临需求批量较小,市场信息不畅,导致规模效应、盈利能力受限,对企业经营带来极大的挑战。”该集团总裁魏法军说。

  同样感到迷茫的还有中兴仪器(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缨,眼看着公司在海洋信息产业上的投入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但还是走得“磕磕绊绊”。“要么产品做出来市场没起来,要么国家有需求,但找不到需求对接点,这就让我们很难集中人力、资金来投入新品研发。”

  深圳市朗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伟胜近来也比较郁闷,由于缺乏海上试验平台,半年前为了仪器设备的海试,他们在大亚湾丢了一套自研的海床基(海底观测装置),损失了几百万。“除了目前没有海试的平台,海洋仪器设备也缺乏体系化的行业标准,经常各家研发的仪器设备不能实现互联互通,而开展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制定对于做强做大海洋信息产业和企业未来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

  朱伟胜表示,数据共享也是制约我国海洋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现在国家整个海洋系统的数据还不能实现互联互通。这个障碍如果不能破除,后面的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应用研究将存在很大的问题。”

  汇聚各方资源,主动对接国家需求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认为,我国海洋信息产业发展还面临着缺少顶层规划和体系化布局、海上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核心技术产品匮乏、中远海及水下信息互联组网存在技术瓶颈、产业发展推动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从目前的困境来说,无论是高校、研究所或企业仅凭一己之力,还是行业主体各自抱小团,都难以达成改变海洋信息产业生态的目标,需要汇聚行业各方资源,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广泛开展政策调研和标准研究,搭建行业共享创新服务平台,着力解决制约海洋信息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形成行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过去十年,我国海洋工程重大装备总装集成能力明显提升,部分“国之重器”实现自主设计建造。“但在核心设备及核心系统上与国外的差距依然很大。应鼓励海工重大装备总装集成项目,与核心设备、核心系统的技术追赶突破协同联动;支持以重大装备项目拉动国产核心设备和核心技术提升。只有产业链整体提升了,海工装备才能从总体上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集海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于亚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