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工匠”有尊严有待遇有发展
■沙森
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某科技论坛院士圆桌会议上,多位院士、专家提出,要重视我国科研设备基础运营人才和实验保障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优秀的服务科研的工匠队伍。
长久以来,提起科学研究的主体,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提出设想、操作试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的科研人员。其实,在当今的“大科学”时代,尤其在生物科学等实验领域、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实验员,建设装置、从事仪器设备操作与维护、维持运营管理等的技术服务人员也是科学研究主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笔者多年的采访过程中,很多生物学家、空间科学研究人员、微子学家都表示,现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对技术服务人员提出了很高要求,一个好的“工匠”是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可以说如果没有优秀的实验员、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即便请来了世界顶尖的科研人员,其想法再新颖、理论再先进,也往往很难变成现实。
但就是这样一支承担着科研最基础工作的工匠队伍,在人才评价、人才培养等问题上却面临与科研人员有或多或少差异的境遇。比如评定职称时,由于很多技术人员的工作没有直接论文产出,往往很难与科研人员竞争;由于社会观念的影响,鲜有青年学生立志于做一名优秀的工匠。这些问题最后都会导致服务科研的工匠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很多科研人员因此呼吁,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中工匠队伍的重要性,想办法创造条件打造一支优秀的服务科研的工匠队伍。
一名微子学家曾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强调,培养一名好工匠要从青少年身上着手,全社会要努力创造这样一种氛围,尊重工匠、尊重劳动者,让那些真正有动手天赋的孩子也可以立志做一名好工匠。
也有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人员建议,研究队伍中的工程师往往承担着繁重的调试、动手解决问题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加班加点是常事,其辛苦一点也不亚于科研人员,应当在待遇上充分考虑其贡献,而不囿于其身份。
还有遗传与发育学家提出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设立、完善分类评价体系,根据实验员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情况,设置有别于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让实验员们可以在专注于本职工作的同时得以正常地晋升职称。
只有让科研工匠们有尊严、有待遇、有发展,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报》 (2018-12-10 第7版 观点)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