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发布报告:机器换人担忧属多虑
我国目前技术创新正处于最好发展时期,在互联网经济、计算机和智能手机、高铁、航天航空、生物科技、新能源等一系列领域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政府需要在发展共享经济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反垄断方面有所作为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有哪些优势?技术进步是否减少劳动力需求?共享经济对宏观经济运行有何影响?北京大学近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给出了答案。针对相关热点话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众多专家学者。
报告指出,对于中国来说,新时代经济增长至少具有三方面优势,即制度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表示,经过多年市场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建立起来,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市场等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虽然这些市场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但总体而言,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效率的市场体系。”刘伟说。
在创新优势方面,众多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目前技术创新正处于最好发展时期,在互联网经济、计算机和智能手机、高铁、航天航空、生物科技、新能源等一系列领域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此外,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但人均国民收入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这种发展上的差距属于我们的比较优势。”刘伟认为,在供给方,可以利用比发达国家当年发展时更加先进的科技和装备,更有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及其他优越条件来更好地发展生产。在需求方,我国还有更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不断满足这种需求的过程也正是我们实现进一步经济增长和推进全面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具有自己的特色,包括市场化改革、供给管理、需求管理3大类。相对于西方目前主流——仅包括需求管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而言,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完整,理论基础更为先进、扎实,政策组合也更为丰富,可以应对多目标宏观调控。”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说。
技术进步和就业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再次产生了对于“机器替代人”的担忧。对此,苏剑表示,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技术在替代一部分工作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这种创造就业的过程,一方面是通过产品价格的下降、收入增加以及新产品的出现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来实现的;另一方面是通过技术进步扩散到上下游产业、促进了新产业的壮大来实现的。
“综合来看,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可能减少就业,长期看则可能增加就业。”苏剑认为,技术进步在一定阶段会带来结构性失业,但随着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门类日益增多,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力资本不断提升,未来将创造更多工作岗位。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共享经济不断壮大,并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共享经济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经济活动的环境损耗,节约资源,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排他成本,弱化产品的竞争性,提高盈利性,更能够提高经济效益,满足消费者的临时性和个性化需要。”苏剑表示,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共享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将会在总收入中占到越来越大的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共享经济的不断发展,问题和困难也接踵而至。例如,在共享单车市场上,出现了恶意破坏竞争对手车辆、乱停车等不良现象。此外,很多共享经济平台由于缺少相应的行业规范、法律政策、政府管制等,出现了市场运行不畅的情况。
对此,相关专家建议,政府需要在发展共享经济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反垄断方面有所作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