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南极“海陆空”全天候卸货攻坚战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搭载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日前到达距离中山站44公里处的陆缘冰区。经过紧张的冰上探路确定冰面卸货路线后,一场“海陆空”全天候卸运物资的“战役”在南极冰天雪地中打响。
此时的“雪龙”号,使命从航行变成了物资倒运。“雪龙”号大副和水手长轮班带领水手将物资卸至冰面;轮机长和机匠长在冰面指挥油囊的加油;驾驶员轮流在驾驶台完成各项要求和做好相关记录。
当地时间12月2日午夜时分,4辆雪地车拉着6个集装箱的物资,从“雪龙”号所在处出发,驶向中山站。凌晨3点,雪地车抵达中山站。当它们再次回到“雪龙”号附近的冰面时,已是早上8点。此时从驾驶台朝后甲板方向看去,橘红色的克令吊张开巨大的“手臂”,正在把一个红色集装箱吊到右舷外冰面雪地车的雪橇上;左舷外冰面上,一架直升机正在进行吊挂作业。
物资卸运是本次南极科考的首场攻坚战。受海冰影响,“雪龙”号每年需视冰情破冰至离中山站最近的地点,再将船上物资转运至中山站和内陆出发基地。
自“雪龙”号11月30日到达中山站固定冰外缘海域,直升机吊运作业便已展开。当直升机飞到左舷外的空中时,等待在冰面上执行挂钩作业的人员,迅速为直升机挂上重约3.6吨的油囊。随后,直升机一路飞越海冰、冰山和冰盖,抵达内陆出发基地。
“在南极飞行难度较大,冰面作业没有参照,全是白色,飞行高度较难确定。紧挨‘雪龙’号作业,直升机旋翼吹吸的气流也容易引起乱流。”直升机机长龚树明说。
南极风速、风向变化快,有的吊挂物资体积较大,极地飞行凭的是过硬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一天下来,3名直升机机长轮番上阵,完成物资吊运15吊。
在冰面上为直升机挂钩也颇为不易。直升机等待货物挂钩期间,旋翼产生的风速达10至12级,在其下挂钩的人员需要以冲刺跑的速度进入货物堆放点,迅速将钩挂上。承担挂钩作业的科考队大洋队队长蓝木胜形容那一刻为“手脚并用、连滚带爬”。
上午10点,满载物资的雪地车再次向中山站进发。为确保冰上运输安全,在雪地车运送物资的同时,科考队员组成的护路队密切关注着海冰变化,确保行驶安全。
晚上7点半,记者看到,在距“雪龙”号不远的冰面上,科考队副领队魏福海正带着两名队员监测海冰及路况。承担冰上护路任务的科考队员,骑着雪地摩托来回于不同的路段。
处于极昼的南极,太阳永不落山,照在冰雪之上是刺目的白。入夜后,虽然与白天没什么区别,但温度急速下降,露天作业的科考队员除了经受强紫外线和烈日“关照”外,低温和冷风此时加倍“光顾”他们。
晚上11点,完成当天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的直升机停在了船尾停机坪上,静候第二天新的作业开始。此时,4辆雪地车刚刚走完冰上之路到达中山站。
“此次卸货,海陆空联合作业,多种技术装备参与其中,是我国南极考察能力的集中展示。”科考队领队孙波说,就像南极的极昼一样,卸运物资也没有白天和夜晚之分,人换班,卸运不停,直至安全顺利完成任务。
《中国科学报》 (2018-12-06 第4版 综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