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闭塞乡村借“网”出山 村民忙种特色农
兰州12月4日 (赵江梅)10月份成熟的新鲜玉米经特殊储存之后,通过商向外销售,进入12月,依旧订单不断。甘肃兰州市榆中县龙泉乡银川村村民张家满介绍说,与线下售卖新鲜玉米相比,网上销售收入翻了10倍以上。
图为榆中县子商务中心。 赵江梅 摄
地处甘肃中部的榆中县东西狭长,南北群山环绕,为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让商成为民众增收致富的新利器,推动脱贫攻坚,榆中县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搭建物流配送体系,发展互联网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商变潮流 农产品提升附加值
从2015年注册成立甘肃家家满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始,张家满尝到了农村子商务的“甜头”。初中毕业便外出打工的他做过零工,跑过运输。由于不能熟练操作智能手机,曾一度让他认为商是遥不可及且神秘的事情。
图为榆中县子商务中心内,工作人员工作。 赵江梅 摄
年过不惑之后,张家满开始创业,回到生养他的黄土地,继续和农田作物打交道。银川村是榆中县较为偏远的村庄,尽管信息闭塞、经济落后,而得天独厚的气候以及土壤条件使得这里种植的百合、杂粮等农作物。
因为缺乏销售渠道,银川村的大多数农特产品只能以低廉的价格销售。张家满认为,减少中间商,将农产品直接销售到买家手中,才能真正增加收入。
先后前往广州、北京、天津等地学习“取经”,张家满意识到利用新媒体在网络上宣传家乡的农产品,将其通过商销售,或许是一个打开当地农产品销售市场的有效方法。随着成立商公司,注册自己的网店,张家满开启了他的商生涯。
经历了上当受骗之后,张家满在网上做成了第一笔生意。此后,他开始在当地工信局、农业局等单位的帮助下,得到更多政策优惠和技术上的指导。“这让我更有信心,有底气带动更多人发展商。”
闭塞落后的山村借“网”出山,村民们田地里的农作物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商成为村里的潮流。受张家满的影响,村民们开始按照销售市场有计划地种植农特产品。
“前几年种庄稼都没了信心,现在都忙不过来。”银川村村民刘顺民说,玉米、土豆、蚕豆等都是网上的热销产品,从不愿意种自家田地到租地种农产品,村里闲置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农家蔬菜成“网红”走俏市场
因海拔高,属二阴冷凉型山区,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村民以种植高原夏菜为主要收入来源。成立于此的榆中县南山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化祥介绍说,该村村民种植的菜花、青笋、甘蓝等蔬菜品质很高,借助商平台走出大山成了“网红”。
为了更好地存储蔬菜,张化祥引进设备,开始尝试在基本保持蔬菜原有色泽和营养成分不变的前提下,将高原夏菜进行脱水加工之后通过网络销售,解决销售过程中存在的贮藏难、运输损耗大等问题。
借助商销售渠道,张化祥的企业将加工好的脱水蔬菜销往天津、深圳等城市,并端上了高档酒店的餐桌。2017年,其公司线上销售额达到50万元,带动农户人均增加纯收入1500元,户均种植增收5000元,安置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50人,实现了当地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看着自家田地里种植的蔬菜深受消费者喜爱,当地7个村庄的50余户农户和张化祥的公司签订蔬菜订单种植合同,因需种植,减少农户盲目跟风种植造成的损失。
构建五大体系致力商脱贫
榆中县围绕商扶贫的发展思路,将农村商工作与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建设、扶贫易地搬迁、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等工作有效结合,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商公共服务、县域物流、公共品牌、农产品标准化、商人才培育“五大体系”,着力破解制约农村商发展的瓶颈。
据榆中县官方披露,截至目前,该县县级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已建成并运营,并与20多家个人网商、10多家企业网商签订商孵化合作协议。同时建设县级仓储物流中心,配备榆中县物流信息系统,整合榆中新远航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农村原有线路资源、开辟偏远山区新物流线路。
为进一步凝聚产品优势,形成扶贫合力,该县工信局举办了公共品牌及城市Logo征集比赛,评选出了“兴隆天下 榆味无穷”的品牌标语,并围绕这一品牌开展品牌营销策划活动,榆中特色产品知名商平台线上扶贫馆产品同期上架并开始销售。
当地子商务协会会长裴发鑫表示,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让农特产品有依托,便可以利用公共品牌更好地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最大化区域内产品效益,提升榆中农特产品知名度。
据了解,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严把公共品牌准入标准,该县建成了农产品信息库及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追溯供应链系统;建成企业信用评价制度、网货化产品准入准出制度等。裴发鑫说,确立制度,有助于榆中农特产品利用商走得更好、更远。(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