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不划算”的理科
拿什么拯救“不划算”的理科
■本报记者 李晨阳 陆琦
从2017年开始,上海、浙江作为首批试点省市开始推进“新高考”。紧接着,选考物理的考生人数一路猛跌,一度在7门选考科目中屈居倒数第二。高考选科直接影响了考生的志愿填报,改革后,浙江省选择理科专业的学生从之前的65%减少到了40%。
“理科的地位在基础教育中被削弱得非常厉害。”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在小组讨论中不无忧虑地说道。复旦大学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级上海、浙江生源学生《大学物理》考试不及格率达到30%。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李景虹自己也能明显地体会到这种改变。
物理变得“不划算”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高考制度取消了“文理分科”,在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外,考生可以在6~7门选考科目中自行选择3门。
这些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历史,浙江省的方案还增加了一门“通用技术科目”。
作为曾经的“副科之王”,物理遭受的冲击最为明显。在浙江,选考物理的考生从2017年的8.9万减少到2018年的7.4万,教育部门预估2019年可能会少于6.5万。而在上海,2017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仅占总人数的30%。
“这不仅是因为物理比较难,更是因为新高考特殊的赋分制度。”李景虹说。赋分制就是根据考生卷面分在所有报考学生成绩中的排名比例,给出对应分数。
在某网站上,一篇题为“2018届新高考,慎选物理化学”的帖子被浏览数千次。发帖人称,因为选择物理和化学的考生大多理科成绩突出,“学霸”扎堆,导致很多学生虽然物理和化学成绩接近满分,但排名比例相对靠后,等级赋分还不如其他学科的普通成绩。
2017年高考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柯政受上海市委托,对三年上海高考改革试点进行第三方评估调查。在抽样调查的433名科学学科的任教老师中,有68.8%认为“改革后,学科特长生再难以脱颖而出”,而不赞同这个观点的仅占13.2%。
关乎个人也关乎国家
多位委员表达了对这种状况的担忧。
“这根本不是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这牵涉到未来一辈子的发展基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谢建新说。
“中学的理科基础学习,对人才成长至关重要。”谢建新告诉《中国科学报》,他根据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发现,数理化基础好的学生,不光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突出,而且由于这些学生逻辑思维更严密、对科学问题的本质理解更深入,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往往也更加优秀。
“怕就怕,高考不考了,一些学生干脆就不学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对《中国科学报》说,“即便是未来不从事相关领域科研的学生,也需要在中学储备好理科知识。”
李灿在科普活动中发现,缺乏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群众,理解和接受相关理念就比较困难。
李灿说:“从个人来讲,只要具备高中的理科知识,就足以避免很多陷阱;从国家的角度来讲,理科基础教育更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石。”
“当前国际社会比以往更需要科学技术,面对‘卡脖子’的技术瓶颈,更需要强调大学基础课程和基础学科的重要地位。要警惕当前削弱基础科学学习强度和教育范围的倾向。”李景虹说。
别在高考改革中忘却初心
“我当然不希望我们再回头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李景虹说,“高考需要改革,但怎么平衡好家长考生的利益和国家的发展大计,我们需要指导性的意见。”
高考需要改革,但不能忘记改革的初衷。《意见》中明确写道,新高考改革的原则在于“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选择权”。
“高考把某一些科目作为更占分量的重点,这本质上并非坏事。”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说,“通过高考制度改革,去选拔一些有特殊专长的人才,不失为一种必要的尝试。”
但她也表示,在中学通识教育中,如果放弃某一种知识,不利于人才的全面性培养。在制度设计上,需要一些更加智慧的安排。
李景虹呼吁,应尽快针对高考改革前后物理、化学等学科本科教学受到的影响,开展深入调研。同时,应把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和培养提高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充分的科学规划。
《中国科学报》 (2019-03-06 第1版 要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