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中国智慧
为期13天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日前在埃及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共同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出谋划策。
翻阅安排紧密的会议议程,“从沙姆沙伊赫到北京行动议程”“中国企业与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等直接涉及中国的主题会议赫然在列。近些年来,在建设生态文明目标的引领下,中国始终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政府主导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包括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并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等。
包括云南、湖北等省份在内,中国多地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条例,完善保护机制,加强保护力度,建立起全面的保护体系。
目前,中国各类陆域保护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要求到2020年达到17%的目标。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逐步恢复。
企业参与
中国还致力于推动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将其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内履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沙姆沙伊赫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中国企业与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主题会议吸引了相关国际组织、外国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参会。会上,部分中国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事例为各参会方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样本”。
“我们主要通过及时披露保护进展、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牵头管理、面向公众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等模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剑秋对记者说。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安娜·帕斯卡·帕尔默认为,生物多样性与企业经济利益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通过可持续消费和生产转变现有经济模式,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同样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利益。
黄润秋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纳入许多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产业链条当中,近几年发布的相关行业导则中也纳入了生物多样性原则、标准和指标,创新性市场中还出现了森林碳汇等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产品,以绿色金融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科技助力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保障与助力。在中国,众多研究机构纷纷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自己的智慧。
今年3月,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奔赴西太平洋,探索麦哲伦海山链上一座从未被人类探测调查的浅水海山。此次海山综合调查不仅进一步了解了海山生态系统、加深了对海山生物多样性和连通性的认识,也为未来在麦哲伦海山链建立一个国际合作的深海保护区等做了前期准备工作。
今年10月,依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国际生物多样性与健康大数据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该联盟成员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盟旨在建立涵盖多种数据和知识库的世界级生物多样性及健康大数据中心。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指出,利用数据库网络、启动数字化计划可改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局面。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今年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启动重大科技专项,立足于已初步建成的生态监测预警系统,实施星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及数据平台建设,为国家公园管理与生态安全决策提供定量化、高精度的空间信息支持与精准化服务,促进了区域内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生态要素良性可持续发展。
(新华社记者吴丹妮)
《中国科学报》 (2018-11-29 第3版 国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