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负责人:改革将以信任和激励为出发点
“过去一年,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历史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3月11日上午,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他为体细胞克隆猴、散裂中子源、港珠澳大桥、5G技术、肿瘤诊疗设备等不断涌现的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和先进技术点赞。
令众多科研人员高兴的,还有松绑减负等一批务实改革举措落地生效。“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表示。
创新型国家建设到了关键时刻
距离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还有不到两年时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王志刚表示,今年年初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对创新型国家有了具体描述: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走在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现在还是有短板的”。王志刚坦言。
例如,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和原创能力不足。据了解,中、美两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比例分别占全部R&D总投入的5%和15%。“美国投入基础研究的主体众多,而我国基本上是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和企业的投入相对较少。”王志刚指出。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企业整体上还没意识到,缺乏基础研究投入会制约长远发展。
但这些年,赵跃宇也看到了好势头。“在中央财政投入持续加大的同时,华为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开始把基础研究作为重点,从源头上寻求突破。”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建议,鼓励行业和大中型企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省市自然科学基金设立联合基金,扩大各类基金的资金量。“这是一个短期内能见效的办法。”他表示。
以信任和激励为出发点改进管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现实情况是,科研人员需要按照科研规律从事科研活动,而管理部门总希望有一个确定的管理办法。“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不只在中国。”王志刚坦言。
并非没有解决办法。“我们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以信任、激励为出发点改进管理。”王志刚还强调,以信任为前提,不能没有监督;以激励为前提,不能没有约束。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让科研人员十分关注。
王志刚表示,“包干制”是“放管服”中的“放”,但“放并不等于不管,只是管的方式、理念会发生变化”。据他透露,“包干制”可能会在一些基础研究定额补助项目等方面先试,目前已选出60多家试点。
“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并征求科技界的意见,最终形成一个试点方案。”王志刚强调,“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绝不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
一个充分条件和一个必要条件
王志刚指出,科技创新在“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进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是必须做好的一门功课。
但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考虑把科技成果本身作为一个充分条件,把政策、法律、金融、政府服务、产业界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等作为必要条件”。王志刚表示,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颠覆性产业就出不来。
王志刚指出,首先得出成果,其次看成果的成熟度。更关键的是,“用市场机制促进转化”。
据统计,2017年,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输出技术104836项,同比增长15.75%。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所长沈仁芳向《中国科学报》介绍,虽然近年来多项政策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当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沈仁芳建议,给高校院所“松绑”,提高科技成果供给产出质量;让技术孵化基金入驻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持科技成果完成中试;完善科技成果权属管理,解除科技人员后顾之忧。
“下一步,要做好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技术转移基地、技术转移主体及技术转移服务等工作,同时要推动符合技术成果转化的国有资产评价、管理的制度建设。”王志刚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9-03-12 第1版 要闻)
更多阅读
王志刚:别叫他们“老板”了,真的不好听!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