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兰大逆势翻盘应可期

网络 刘洋 2019-03-20 11:52  阅读量:10525   

百年兰大逆势翻盘应可期

 

 

 

■本报记者 韩天琪

 

今年是兰大建校110周年。一段时间以来,坊间包括兰大校友之间对这所百年名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时有议论。诚然,地缘劣势对兰大而言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先天因素,但兰大要发展,终究要从现实局限中抽离出来,认真审视自身优势并从中寻找逆势翻盘的机会。

 

“陈皓禹居然第二个完成了柏拉图之链的正确作答!”

 

3月15日,某卫视频道《最强大脑》现场发出阵阵惊呼。在林之队的队内选拔赛中,这个来自兰州大学的男生并不起眼。他初始排名72位,对《最强大脑》而言,这意味着平庸。

 

此次,他稳扎稳打进入18强,但在导师选人环节被冷落一旁。他不是没实力,只是低调,不说话;一旦张口,却令人动容:“我是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的18强之一,我既然站在这个位置上,这个位置就是我的,希望老师能够看到我为之作的努力。”

 

这番表白,同样适合放在陈皓禹的母校——兰州大学身上。

 

“胡焕庸线”西北侧的宿命?

 

中国版图上有条看不见的线,在黑河和腾冲两个点之间连成一条线,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格局:线的西北方,是大漠、长河、孤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4%,却仅有4%的人口;线的另一侧,则是“小桥流水人家”,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96%的人口。

 

这条由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提出的人口地理学对比线,在此后的时间被证实揭示了地域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如果在地图上标出各省“双一流”高校,依然可以看到80多年前划出的这条线两侧的差异。线的东南侧,“双一流”高校密布;而西北侧,只有零星几所高校茕茕孑立,兰大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是兰大鼎盛时期。当时,这里云集国内外一流师资力量和全国各地的优秀生源。而这之后,兰大却面临着人才流失和生源质量下降的双重挑战。

 

“近些年我们在东部省份招生时,高考录取分数线要比位于东部地区同类型的‘985工程’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平均低七八十分。”长期研究兰大校史的兰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克非对《中国科学报》说,“最好的学生我们是招不来的,西部高校不会是这些学生的首选。”

 

毕业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1999级校友、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员何迈也观察到这一变化:“近些年,在全国高校生源质量排行榜中,兰大总是位于‘985工程’工程高校末流,排在60名开外,明显不如北京、上海的普通高校。”

 

兰大近二十多年来的师资状况同样有些尴尬,自身培养的优秀人才大量外流,外面的优秀人才又很难吸引过来。早在14年前,时任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的王利民就曾感叹:“在过去10年,兰大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对此,时任兰大校长李发伸说,曾经有一所著名大学的人事处处长来兰大出差时明确告诉他:“我们这次就是来选人的”。

 

其实,在国家关于西部高校发展政策的支持下,近些年兰大为吸引海内外人才开出了不亚于东部高校的待遇。

 

以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为例,该院招聘讲师提供的待遇是,除按教育部直属高校标准发放工资外,还提供约10万元/年校内津贴和约12万元/年的绩效津贴。此外,还有高水平科研奖励,5万元住房补贴和安家费、周转公寓,解决子女入学、入园问题等。

 

“但同样的待遇,一些优秀人才宁可到东部和沿海地区高校就职,也不愿意来到西北,来到兰州。”张克非坦言,像兰大这样地处西北的高校要想发展,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要比东部高校大得多。

 

“正因如此,我们的教师结构和来源有相对单一化倾向。”据张克非介绍,现在国内顶尖高校毕业的优秀人才选择来兰大执教的数量很少。“现在聘用的师资有些是自己培养的,有些是存在特殊原因和情感联系、比如家在甘肃、西北的。”

 

还有一部分是何迈所说的次顶尖高校毕业生,因一线城市和东部高校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而在种种权衡之下选择兰大。

 

历史眷顾和现实桎梏

 

从1909年创立至今,兰州大学一直是全国高等教育布局在西北的一所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高校。

 

“它始终肩负着国家使命。”张克非认为,兰大的存在和发展,在历史上主要得益于国家战略的支持,“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支援西部“大三线”建设的全国各大名校毕业生和老师来到兰大,其中不乏高教界的佼佼者,甚至有国外名校“海归”。那时,兰大和东部高校师资力量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

 

“这些优秀师资是响应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号召而进入兰大的。”何迈说。

 

历史的眷顾造就了兰大的鼎盛。从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的近40年间,这批优秀的师资为兰大,尤其为其基础学科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这一政策主导的人才供给方式开始遭遇困难。其中,由于地缘因素带来的包括观念、经济,以及机遇的种种弱势,给兰大的发展带来毋庸置疑的挑战,迫使它不得不开始重新探索适应新机制、新挑战的对策与出路。

 

“大学是一个亚社会,它所在城市的经济活力对大学本身肯定有重要影响。”肖琦是兰大新闻系1997级校友,她就读兰大的四年,正是改革开放后,东西部发展速度差异开始显现的时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