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团队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网络 刘洋 2019-03-20 16:16  阅读量:16710   

 
 
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团队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3月20日 因在航天探月科技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2019年3月20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团队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8-2019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大奖。

2018年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四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飞向太空。它的目的地是月球、是月球上永远背对地球的那一面,去实现世界首次月背软着陆及巡视勘察任务。

点击进入下一页

获奖者供图

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首个在月背实施软着陆的国家。

随后,“玉兔二号”巡视器开始工作,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也陆续展开。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了两器互拍,图像传回地球,实现了工程既定目标,同时也标志着嫦娥四号此次任务圆满成功。

可以说,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的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同时,这也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新时代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新标杆、新高度,更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嫦娥“月背着陆” 中国航天新贡献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向月球发射了110多次探测器,而着陆探测大概不到20次,还都是在月球正面,从没有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到月球背面去”被视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直到2018年12月8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四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它向太空飞去,目的地正是月球永远背对地球的那一面,去实现世界首次月背软着陆及巡视勘察任务。

2019年1月3日,在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飞行,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背着陆,随后,玉兔二号巡视器开始按预定指令工作。1月11日下午4时许,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互拍成像的影像图,经“鹊桥”中继星传回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展现在了大屏幕上。当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员在图像中看到“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的两道清晰车辙,看到它们各自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交相辉映时,全场沸腾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玉兔二号”在月背迈出的这一小步,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意义非凡。

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测控通信……嫦娥四号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点击进入下一页

获奖者供图

展实力 火箭来托举

2018年12月8日,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带上天、送入预定轨道的,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遥三十运载火箭。这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第95次发射。在此之前,它们已成功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再入返回飞行器一一送上了预定轨道,作为嫦娥奔月的“专属列车”,它们成绩卓著。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金志强介绍,探月工程任务对轨道高度和入轨精度要求都很高,长三甲系列火箭因其出色的适应能力、多样的发射轨道、精准的入轨精度脱颖而出,成为执行探月工程发射的最佳选择。

长三甲系列火箭从方案设计起,就始终贯彻了“系列化、组合化、通用化”的设计思想,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三型火箭之间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和通用性。经过多年努力,持续的改进,火箭状态日趋成熟。“为了确保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研制队伍做了充分的准备,采取了一系列加严措施,强化质量管控。”由于嫦娥四号任务窄窗口发射、冬季发射的特征,火箭团队组织开展专题风险分析,制定了520项预案。为了充分利用嫦娥四号在2天内多窗口的发射机会,降低发射实施风险,火箭系统开展了“低温加注后推迟24小时发射”的技术创新,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也让长三甲系列火箭在执行任务中底气更足,在第一天第一窗口就实现了准时发射,且入轨精度进一步提升。正是在它的护送下,“嫦娥”才得以奔上月背。

点击进入下一页

获奖者供图

搭“鹊桥”中继星先行

据了解,自2004年批准嫦娥一号立项,至今已有15年,仅嫦娥四号项目就有上万人参与其中,耗时近四年。

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项目执行总监张熇介绍说,自立项以来,探月工程先后实施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嫦娥四号等5次任务。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以后,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国内、国际科学家共同论证,嫦娥四号在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情况下,去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这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月背着陆,是中国航天人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挑战,其技术难度非常大。

首道难题是通讯问题。月球背面看不到地球,着陆器和探测器必须通过中继的方式,才能将讯息传回地球,也就是说,要把着陆器和探测器中继到轨道上的一颗卫星上,这对中继技术是一个考验。而要在30个月之内交付这一世界首颗地月中继通信卫星,要完成从方案设计到生产、集成、测试和试验的全部工作,时间之紧、难度之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