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布科技重大专项指南

网络 山阴新闻网 2019-03-29 17:44  阅读量:12482   

陕西发布科技重大专项指南

 

近日,陕西省发布科技重大专项指南,率先在智能制造、能源化工领域启动实施,聚焦制约产业创新发展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技术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承接国家战略任务、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稳妥遴选主攻方向

 

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以产业化和产品为目标,围绕承接国家战略任务和陕西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首台、套),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围绕陕西省支柱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省重大专项联席会议决定,率先在智能制造、能源化工两个领域启动实施。

 

智能制造专项按照《陕西实施意见》,重点围绕智能工厂、数控机床、激光制造、增材制造四个方向展开部署,通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高端装备产品开发,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领域示范应用,制造装备龙头企业培育,形成相对完善的技术创新与研发体系,对于推动陕西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我省制造业竞争优势,实现建设制造强省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启动能源化工专项,旨在集聚全国相关优势资源,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开展油汽产品绿色高效开发,实施能源资源深度转化,通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示范工程建设,重大战略产品研发,承接国家重大重点专项在陕落地,为陕西能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改革管理方式,按时保质落实专项任务

 

落实“放管服”要求,积极探索和引入新的管理模式,体现四个特点。

 

一是发挥高端智库作用,提升重大专项实施评估水平。委托科技部评估中心从目标指标、任务部署、资金预算、实施进度、风险防控、组织管理等6个维度,对省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和申报指南进行深度评估,合理部署任务,加强风险防控,集聚国内资源大量中肯可行的建议。

 

二是坚持问题、结果导向,打通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引入“全周期标准化评价”管理模式,揪住“卡脖子”技术下功夫,逐级分解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任务,明确每位研发人员的责任、边界和技术创新载体,层层夯实研发责任。专项目标完成时每个课题的交付成果必须达到技术就绪度7-9级,即1:1比例具有所有设计功能的样机、中试产品或产业化产品,及相应的标准或专利等,为产业链提供可直接复制放大的创新成果。

 

三是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实施,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保证重大专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原则要求工业项目必须由龙头企业牵头实施,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参与实施。

 

四是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探索目标导向“里程碑”式管理方式。专项工作推进组和总体专家组根据专项实施情况及阶段性成果(里程碑),可适度调整财政经费配置额度和资助方式,交付成果达到8-9级后,推荐由省发改委、工信厅等产业化项目支持或风投资金介入。

 

据了解,陕西省科技厅将在稳步实施能源化工、智能制造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上,按照“成熟一项,论证一项,启动一项”原则,在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生态环保)、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重点产业技术领域,进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产品开发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