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温室改造后重新对公众开放

网络 王林 2019-04-09 09:33  阅读量:13028   


京城最古老温室的“重生”  
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温室改造后重新对公众开放  
 

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温室改造后重新对公众开放

“我手中所拿的是猴面包树的果实和种子”,在焕然一新的温室中,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留学生Romer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道,“猴面包树在我国被称为‘母亲树’,人们相信在吃了它的果实后可以得到新的生命。”

近日,北京城最古老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温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完成整体修缮和设备更新,重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中科院北京植物园执行主任王英伟告诉《中国科学报》,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修建,是京城最古老的展览温室。1965年,该温室由砖木结构改为钢架结构,在当时是全国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展览温室。温室内外不仅留存着与新中国外交相关的国礼植物,如菩提树(印度)、木槿(朝鲜)、九重葛(越南)、矮生香蕉(古巴)等,还保存着科研人员引种收集来的珍稀植物,如黑桫椤、珙桐、红皮猴面包树、钱币马尾杉等。

2018年,在财政部修购专项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对展览温室进行了全方位的修缮和改造。修缮后的温室占地面积2430平方米,包括四季花厅、棕榈室、多肉植物室、水生植物室、菩提室、阴生植物室、果树室、祼子植物室(内含有由旧温室改建而成的食虫植物室),具备安全稳定的主体结构、良好的透光和保温性能,能够依据不同生境需求的植物生长需要营造不同的环境条件,大大提升了植物多样性保育和展示的能力,对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利用、迁地保育和科普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该温室现收集展示2000余种(含品种)热带亚热带植物,是我国北方地区独具特色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温室。

近年来,中科院植物所科研人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在“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在对纳米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马达加斯加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次野外科学考察中引种收集特色植物资源。借展览温室旧貌换新颜之际,植物园将举办“一带一路”珍稀植物展——非洲猴面包树的故事,此次展览以野外科考拍摄的猴面包树图片为主,同时展出不同种类的果实、种子等。中科院植物所工程师叶建飞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植物所科研人员对非洲猴面包树属植物的自然分布区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考察,采集到7种猴面包树的标本、果实,并已利用温室条件成功繁殖出4种猴面包树种苗。“猴面包树家族”已在植物园安家落户,这也是我国北方地区首次同时展出4种猴面包树属植物。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展览,使更多的公众了解猴面包树种群的濒危原因,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