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楼:三尺讲台终身业

网络 李晓华 2019-04-10 10:23  阅读量:10985   


 
李孟楼:三尺讲台终身业  
 

李孟楼:三尺讲台终身业

李孟楼(中)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本报通讯员 付文婷 记者 温才妃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长期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科研技能和经验,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我更希望通过教学,教会学生认准一个事情后就要拼全力去做好,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获取课堂和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打开国家精品课程网,输入“森林昆虫学”,一张广袤森林背景下,两只蝴蝶和一朵白菊花的课程图片让人眼前一亮。再点击进去,一位文质彬彬的教授便开始向您娓娓道来有关森林昆虫王国的故事。这位教授就是森林昆虫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带头人、陕西省教学名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李孟楼。

从零开始的“昆虫画家”

花甲之年的李孟楼似乎和教师这个职业有不解之缘。17岁高中毕业后,从小学教到初中,当了4年教师。1977年考上大学,1981年留校任教,至今已经38个年头。

“森林昆虫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学生认知该专业的入门课。李孟楼深知,一本好教材能够促使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提高自学兴趣。为此,他组织全国同行几十位学者编写国家规划教材《森林昆虫学通论》。

翻开李孟楼主编的51万余字的《森林昆虫学通论》,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昆虫画作跃然纸上。因老教材的插图重复拓印导致画质差,为了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昆虫的面貌和细节,1999年,40岁出头的李孟楼从零开始自学制图软件。这让他吃了不小的苦头。刚开始,李孟楼绘一幅昆虫图需要一周乃至更长的时间,为此,他坚持每天绘图至晚上近12点。连续绘图一年后,他一天能绘图4~5幅,最终绘出了书中236幅插图,这让他喜出望外。

在组织6所农林院校、1所研究中心共18位教师编写《森林昆虫学通论》教材过程中,由于写作风格、写作方式等原因,作为主编的李孟楼花费了大量心血,用了1年多时间才完成了统稿。其中一位老先生写作文法与该教材整体结构不协调,李孟楼就逐字逐句地修改,而类似这样的修改约占该教材的50%。

然而,在《森林昆虫学通论》即将完工时,电脑又和李孟楼开了个“大玩笑”,电脑出现了故障——之前两年编写和统稿的文字资料以及插图大部分丢失,欲哭无泪之际,李孟楼冷静下来,“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头再来”。又经过一年多的重新编写、统稿、绘图和组织编排,2002年,《森林昆虫学通论》才得以正式出版。

精编的影响果然不同凡响。《森林昆虫学通论》成为国家精品课程《森林昆虫学》配套的“十一五”国家规划纸质、光盘教材,目前已作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森林保护和林学专业本科教学教材,连续采用18年,也是全国高等林业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书目,荣获陕西省优秀教材和全国农林类优秀教材提名奖。著名昆虫学专家袁锋、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邰发道等都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获取课堂和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如今,回忆起李孟楼上课的情形,1997级森林保护专业毕业生、杭州力克除虫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继荣印象颇深。“授课时,李老师重点以丰富的事例引导出课程内容。讲到双尾目昆虫时,他说双尾目昆虫比较小,很多人很难采到它的标本,在生活习性上它喜欢又阴又湿的地方;用镊子拨动腐植质,然后慢慢去看有没有白色的小虫子;如果发现有,就看腹部有没有一对尾,有的话基本上就是双尾目昆虫,由此引申再讲授该类昆虫的特征。”

#p#分页标题#e#

之所以学生在毕业若干年后,还可以对专业知识张口就来,固然离不开个人天赋,但也说明了教师授课之高明、积累之深厚。这离不开李孟楼身体力行,将自己多年科研积累应用于教学。

上世纪90年代末,很少人知道它的天敌花绒寄甲的习性,更不知晓如何人工饲养。李孟楼承担了花绒寄甲生物学与人工饲养研究任务。饲养花绒寄甲的前2~3年,李孟楼养了几千头花绒寄甲,无一存活。但是他并没有气馁,经过不懈的探究,最终解决了花绒寄甲人工饲养、繁育和利用技术难题。

除了在自己熟知的领域探索,从2005年起,李孟楼还以“跨界”专家的身份,开始无刺花椒新品种的培育。历经16年艰苦攻关,成功培育出了“农城1号”无刺花椒新品种。

在此之后,这些知识又都会转换成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科研是教学的基础,长期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科研技能和经验,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我更希望通过教学,教会学生认准一个事情后就要拼全力去做好,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获取课堂和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李孟楼如是说。

《中国科学报》 (2019-04-10 第5版 学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