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智慧”升级还须产业助力
“大气学科本身不是产业,只有与其它学科和领域结合起来,产生化学反映,才能形成产业。”在日前举行的“风云际会•2018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年会暨气象产业大会”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韦忠平直言,产业工作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孤芳自赏,必须了解企业需求,和企业融合发展。
综合研究显示,近几年来,随着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的实施,新兴社会气象企业不断加入,气象服务产业发展出现一个小高峰,各类以气象资源为依托的服务型企业快速成长。
气象服务产业景气度调查显示,景气度指数从2015年的72.2上涨至2016年的86.1,而后由于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落地,气象服务产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2017年年初指数有小幅回落,但随后持续上升,到四季度已升至73.9,恢复到平稳态势。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副会长朱祥瑞认为,气象资源作为基础性产业要素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已经无法用“气象敏感度”这个概念来解释。
所以,“要实现气象服务业的更大发展,需要气象与社会整体资源的深度融合。”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孙健表示。
事实上,如雨后春笋般萌生出的众多气象服务企业,也正在切实推动实现气象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华风集团构建了面向公众、行业、产业的全方位立体化气象服务体系,组建成立的华风创新研究院作为科研和人才高地,已组织实施多项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杭州佐格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开发出的HWS3000手持气象站,则彻底改变了传统模式,广泛应用于现场移动气象观测、应急救援、车载观测、核化监测、空投空降、航空航海等各个领域;贵州祥云气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东方祥云山洪快速预警平台,在今年超级台风“山竹”期间平台就持续捕捉到了多地的受灾情况。平台提前3小时15分钟预报了某地等级为27年一遇的大洪水。
谈到自己的经验,韦忠平说,要打通气象科技的产业链,必须了解企业需求,和企业融合发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以气象学科为支柱,以其它工科、管理学科为支撑去孵化气象+的产业,以此促进农业气象、海洋气象、太空气象等服务产业发展,拓展气象产业领域空间。
“要更好地凝聚社会产业力量、提升气象产业发展活力和助力气象企业成长”,朱祥瑞说,在大数据成为产业发展重要决策工具的背景下,气象资源已日益凸显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气象资源供给相关的政策环境,市场机制,科技能力都面临进一步调整升级。
朱祥瑞表示,应鼓励社会气象资源与国家资源更好的对接与融合,以市场机制加大推动气象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利用,提高气象资源效益。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