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科学与艺术的“睡前”讨论
■本报记者 袁一雪
你的睡前故事里有什么?小王子还是小红帽,散文诗还是人物自传?但无论是什么,应该不会是研究纳米科学的应用,也不会是显微镜下分辨肿瘤细胞,更不会是一个有着马脸的虎头、身披动物皮毛、脚踩马蹄的艺术家吊在威亚上作画。
但是10月28日,在位于朝阳区的观唐艺术区美术馆,由八爪鱼互动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睡前FUTURELAB创新设计学院承办的“睡前:艺术×科学”首期论坛就展开了这样一场光怪陆离,却又有趣无比的关于科学与艺术的“睡前”讨论。
黑与金的基调
科学是什么?艺术又是什么?两者存在怎样的关系?除了共性的认知外,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理解。因此,主创团队认为“睡前:艺术×科学”论坛将呈现三大特点:其一,不强调艺术与科学的简单结合,强调二者的平等对话、相互影响和启发;其二,论坛将呈现艺术与科学在思想和方法层面上的差异,呈现二者在探索真与善层面上的相通;其三,以艺术、设计、科学、技术为主要议题,兼及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提倡独特。
也是因为如此,“睡前:艺术×科学”论坛每期都不设主题,但有一个比较抽象的基调,比如第一期的基调是黑与金,即梦与炼金术的象征。这期邀请的演讲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邬建安、北京智康博药肿瘤研究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一友、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摄影师黑明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文杰。他们分别以“局部与整体”“生命的边缘”“纪实摄影”“打碎花瓶”为题,从各自的领域和角度分享了他们独特的研究与创作。
在邬建安的演讲中,他讲述了自己在从事艺术创作时关于局部与整体关系的思考:创作时到底是局部服从整体还是局部也要展现不同特色?为了找到答案,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比如为观众的脸部画像,然后将这些画像的每个部分剪下,形成线条,再将这些线条重新排列组合,成为一幅类似混沌的图画。他还展示了他之前头戴长着马脸的虎头、身披动物皮毛、脚踩马蹄吊在威亚上作画的一段视频。对于这些创作,邬建安表示,谁知道这些痕迹不是上天留下的关于生命的密码?
而在陈一友眼中,生命的密码或许来得更为直观,因为他演讲的内容与DNA有关。在陈一友眼中,癌症并不是可怕的绝症,也有其存在的道理。就像宇宙中的黑洞一样,虽然可以吞噬一切,但同时也维持着宇宙的平衡。癌症固然会夺去人的生命,但同时也让人类重新思考生命与死亡。
梁文杰则将世界缩小,进入纳米级别。在那个极度微观的世界中,研究人员依然可以制造出纳米赛车进行比赛,每个纳米粒子也都有自己的特性。进而他提出:个体的特性与整体的特性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那些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在摄影家黑明的镜头中,并没有体现得那么分明。他只是将镜头对准有故事的人,然后将他们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
殊途同归 高峰相会
虽然四场讲座看起来风牛马不相及,但是主办方认为艺术与科学如此不同,却似乎“殊途可以同归、高峰可以相会”,二者的相通之处在于都是一种求“真”的探索,都是一种以想象为基础的创造。
最近几年,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为热词,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学科、专业、课程、工作坊、作品展、研讨会已经成为艺术院校的一种潮流。与此同时,理工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人文和艺术对科技的滋养。
然而,无论科技介入艺术还是艺术介入科技,二者的相互介入更多的是一种互为目的和手段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之外还应该有一种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高峰相会的思想对话。“睡前:艺术×科学”论坛的诞生正是以这样一种思考为基础的。
《中国科学报》 (2018-11-02 第4版 文化)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