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印度板块为物种洲际扩散“脚踏板”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车静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印度板块在物种洲际扩散中扮演了“脚踏板”角色。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从白垩纪末期至第三纪时期,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形成的印度板块和南极—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板块对生物在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间的交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这两个板块的地理位置长期存在争议。例如,传统观点认为,分离后的印度板块在印度洋中充当着一个完全隔离的“方舟”角色。目前绝大多数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基于该假说开展。然而,对于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印度板块和南极—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板块漂移的确切路线,以及它们与其邻近的大陆间是否存在陆桥以供生物的交流扩散仍存在争议。
两栖类作为重要的陆生脊椎动物代表类群,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特性以及较弱的迁移能力,长期以来是进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理想对象。
车静研究组与合作者收集了各大陆蛙超科主要代表类群物种,基于探针杂交富集的高通量测序方法,最终获得了376个核基因序列,以此构建了21个科的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了该类群在全球尺度的时空演化树。结果显示,蛙超科起源于非洲,在75.6百万年(Ma)~72.8 Ma左右通过印度板块扩散到亚洲,随后(约62.4~47.2 Ma)经历了一次从亚洲通过印度板块至马达加斯加的扩散事件,演化出了现今马达加斯主要的树栖型蛙类。
这表明中生代晚期印度板块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后,在亚洲、非洲和马达加斯加之间充当着“脚踏板”的角色,促进了各大陆间生物的扩散与交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