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创新不能成功

网络 刘洋 2019-05-16 10:12  阅读量:18685   


 
为什么你的创新不能成功  
 

■胡守柏

不久前,华为Mate X手机发布会在朋友圈掀起了一股热潮,几乎同时,努比亚柔性屏“ 腕机” α也对外发布。这些产品都让人眼前一亮,让人们看到了手机的另一种可能。于是,有朋友问,这些产品算不算创新?未来能不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一个产品创新、一项技术创新能否成功,取决于其为人和社会持续创造了多少价值,取决于其在寻找意义之旅上走了多远。

创新概念自20世纪提出以来,其理论和方法大体在几大阵营体系各自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以熊彼特为创新理论开山鼻祖,以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为代表的管理和经济大师,对创新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到了现代,克莱顿·克里斯(颠覆式创新)、罗伯托·维甘提(意义创新)等群星涌现,将创新理论提升到新的高度。苏联以根里奇·阿奇舒勒为首的团队,提出TRIZ理论(创造发明方法),更是系统化地对如何进行创造发明进行了研究和剖析,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各种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都对大量创新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大致着眼于方式方法,即如何有更多创新和创意。而通过比较这些案例,会发现创新的意义并非与生俱来,即一项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其初衷缘由可能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可能是进行产品或服务竞争,可能是一项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也可能仅仅是一个创意奇想。不管创新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最终这种创新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找到了对于个体或社会的意义,并通过系统实现其意义。

那么,创新产品和服务要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找意义呢?本文中的意义指的是“使你感觉有价值的某件特别重要或有目的的事件”,以“意义”为创新目的,一般可以同时存在三个层次:表达事物实际效用的功能性意义;表达行为如何使我们向他人传递信息的象征性意义;表达行为价值的情感性意义。创新想要真正获得成功,必须努力向第三个层次进行探索。

以华为Mate X为例,这款手机在技术和功能上有其独特性,却不是独一无二的技术创新,苹果和三星等厂商都有类似技术的产品开始推向市场。但真正的创新正如熊彼特所言,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

华为通过发布会明确了其功能属性“5G”“折叠屏”,在前期占据了消费者心智,不管现在5G实际是否投入运营,只要将来你买手机时想到要“5G”、想到要“折叠屏”,就会想到华为手机。与此同时,华为对这款手机定价策略向他人明确传递了身份的象征性意义。从以上两个层面来看,华为Mate X发布会是成功的,但最终产品是否真正取得成功,还是要看其能否真正达到第三个层次,即该款手机是否具有极致使用体验,配合高端定价、功能和营销,会产生怎样的情感价值。正如苹果和小米手机一样,在成功之前,都已经出现相似甚至相同的技术,而苹果和小米通过各种方法,始终围绕其意义,坚持将之做到极致,最终成为经典。

始终围绕创新所要实现的意义,进行系统化运营和提升,是创新成功的关键。以小米为典型案例,在小米第一款手机推出前,其意义是“为发烧而生”,通过和粉丝紧密互动,以“专注、极致、极速、口碑”对供应链和营销提升粉丝体验,一举成名。ofo则令人唏嘘,在共享单车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初期风光无限,现在却处于崩溃边缘,主要原因还在于并没有持续围绕意义提升品质,过于快速扩张的版图和服务能力脱节,根本还是输在了对用户体验不够坚持。

#p#分页标题#e#

华为对此理解颇深。任正非早就提出“那种刻意为创新而创新、为标新立异而创新,是我们幼稚病的表现”“产品创新一定要围绕商业需要。对于产品的创新是有约束的,不准胡乱创新”。华为花巨资引进IPD产品集成开发系统,保证了每年研发投入150亿到200亿美金能够“不偏离主航道”,高效率使用,这也是华为成功的原因。

要到达创新意义的彼岸,就要强大的执念进行创新,正如加里·哈梅尔在《创新始于内心,而不是头脑》中所言——“创新的核心是对重塑世界的渴望”,乔布斯“活着就是改变世界”,马云“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并为之践行一样。更多的时候,意义之花要经过百转千回、苦苦寻觅才得以看到它绽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如计算机、互联网、QQ、微信等一样,要相当一段时间我们才发现这些创新所赋予生活的意义。

曾听一位智者分享人活着的意义在于“being\doing\becoming”,创新意义同样适用这个框架,寻找创新产品或服务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being\doing\becoming”是每个创新者需要终身思考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9-05-16 第5版 转移转化)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