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场科技、文化、艺术融合的鸟类主题博物馆夜场活动举行
国内首场科技、文化、艺术融合的鸟类主题博物馆夜场活动举行
5月17日晚,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主办的“科学之夜——百鸟汇”活动举行。该活动是国内首场以“鸟”为主题,融合科技、文化、艺术多种形式的博物馆夜场活动,也是在“科创月”、“上海科技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吸引近千名公众参加。
与去年“恐龙季”期间举办的“博物馆之夜——无恐不入”相比,今年的博物馆之夜凸显了几个特点。
一是受众群体多样化。活动特别邀请到上海科技馆的部分优秀志愿者代表到场参与,也是希望借此机会感谢上海科技馆的志愿者团队对馆的运行作出的重要贡献;从4月20日开始,上海科技馆及其分馆自然博物馆增加了对消防救援人员凭证免费参观的优惠政策,本次活动也特别邀请了20名一线“救火英雄”参与;“天使知音沙龙”里星星的孩子们也通过乐器,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传递给现场的观众。
二是科学与艺术的充分融合。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今年的“科学之夜——百鸟汇”活动试图打造一场文化、科学、艺术融合、兼具展示与体验的特色文化活动,让观众全方位地享受科学与艺术带来的无限魅力。本次活动中,既有鸟类学、仿生学等方面的研究专家,还有传统民乐方面的表演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以及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代表性手工艺人,他们从科学与艺术、文化的多维视角,向观众诠释了文化与科学的关系,让观众有机会领略到科学与艺术交融。
三是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今年的“科学之夜——寻鸟季”活动是去年“恐龙季”主题活动的延续。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教育品牌,上海自然博物馆自去年开始,推出主题季的活动形式。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以多样化的传播形式,集聚各类资源,打造观众喜闻乐见且更加具有传播力的教育活动品牌。今年的“寻鸟季”活动将持续到6月底,陆续推出科普讲座、展览展示、寻宝游戏以及与科学家面对面等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
夜幕降临,在自然博物馆参观的人群中传出一阵悠扬的鸟鸣声,那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唢呐演奏者开启的“音乐快闪”,位于博物馆地下二层中庭的乐队用美妙的音符与他呼应,一首《百鸟朝凤》拉开了“科学之夜——百鸟汇”的序幕。据悉,活动现场分为鸟人带你逛、飞鸟工坊、鸟类赏析、鸟啼舞起和寻宝游戏五大板块,以嘉年华的方式同步开展,公众按照节目菜单的指引,选择参与现场的任何一场活动。
“鸟人带你逛”活动环节邀请到馆内外生态学、生物保护、鸟类研究方面的专家,带领公众畅游夜间的自然博物馆,讲述关于鸟类起源、鸟类与人类城市发展变迁、鸟类仿生学、鸟类的演化和鸟类迁徙等科学内容。
“飞鸟工坊”活动分布在自然博物馆的各个楼层:每个工坊都结合了传统的文化形式,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美术“浦东剪纸”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金妹带来的镂空艺术的展示与现场剪纸体验;中国美术学院青年版画达人孙梦珂带来各类鸟类版画作品,并带领公众现场运用专业版画机体验铜版印刷的乐趣;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朱紫怡和陈安琪为公众带来脸部的鸟类彩绘以及鸟类羽毛拓印;华师大二附中前滩学校美术老师李毅现场指导公众运用定制版的“活动日历”折出3D和平鸽;民间手工艺人杨志兵带来传统特色板鹞风筝、竹鸟哨展示并现场带领大家体验鸟笛制作;在展区当中还有一面“拼贴墙”,公众可以在这里写出自己对鸟儿想说的话。
#p#分页标题#e#“影视赏析”活动让观众走进平日里人气爆棚的四维影院、宇宙大爆炸剧场、逃出白垩纪剧场和非洲秀。其中,《非洲大草原》影片于今年4月获第9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最佳国产影片大奖。在夜晚的自然博物馆中,公众了解地球产生的秘密、“灭绝与兴盛”的关系,感受非洲大草原的壮美,在身临其境的视觉享受中体会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鸟啼舞起”活动邀请到公益机构“天使知音沙龙”,星星的孩子们用完美的演奏把大自然中鸟儿的声音表现得惟妙惟肖。同济大学声学专家杜铭秋为现场观众开展一场鸟声沙龙,与公众一起进行一场鸟声大合奏。在“自然之窗”展区,还有工作人员带来的舞步大party,在欢快的脚步中,观众充分体会鸟儿的魅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