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名校”培养出银发“学霸”
老年大学“名校”培养出银发“学霸”
【发生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街道
【发生事件】 成立20年的老年大学由业界名家任课,备受老年人青睐
朝阳区潘家园街道老年大学成立已有20年,这所原本只是街道层面的老年大学,如今已成为备受老人青睐的名校。每到报名季,就有不少老人凌晨赶来排队。任课教师名单上,不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琴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等业界名家。随着学校师资力量越来越强,管理越来越规范,老年大学逐渐成了地区的“名牌大学”,培养出不少银发“学霸”。
88岁“学霸”
学习是最好的养老
“这个撇要送到底,捺也要放出去。”上午9点多,潘家园街道老年大学的楷书初级班正在华威北里创享空间103教室里进行着本学期最后一堂课,曹彦军对着投影仪讲授每一笔的要领,学员们在纸上反复临摹。
隔壁教室里,彩墨山水课正在开讲,74岁的梁秀丽在黑板上边写边讲何为落款。17年前, 梁秀丽作为最早一批学员在这里上课。学成之后,教师出身的她凭借着讲课的特长,登上了老年大学的讲台,一教就是十几年,“起初,也曾请过职业画家,但太专业的理论知识,让老人们理解起来有困难,我自己是‘过来人’,更能理解老人的需求。”
台下的渠洁岩听得十分认真,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渠洁岩是老年大学里年龄最大的学员,刚来时学钢琴,跟着老师一对一地学了四年,后来又报了写意花鸟画和山水画的课程,这一学又学了近十年时间。渠洁岩75岁从医院退休后将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相当充实,“在这边上了13年了,学过各种课程,结交了很多好朋友。学习是最好的养老,身体好,精神也好。”渠洁岩家住朝阳区双井桥附近,距离老年大学并不是很远。半年前老人不小心摔倒,休息了大半年时间,“我在家里都快疯了,我要去上学,去那里多有生气啊!”渠洁岩最终说服了家人继续上学,老人腿脚不好,和子女达成了“协议”,出门就要打车,但是老人说为了锻炼身体,只要不需要过天桥,她还会坚持多走。
在另一间教室里,已经72岁的周怀增面带笑容地向学员们讲授摄影提高班的学习内容。他每周要在这里上五门课,包括摄影初级班、中级班、提高班,还有软件班和电脑班。曾经在北京照相馆工作的周怀增跟摄影打了大半辈子交道,2003年来到老年大学时,他还是一头乌发,任教16年,如今已两鬓斑白。教室的一整面墙上,挂满了周怀增和学员们的摄影作品,这是他带领学员们实践的成果,他们走遍祖国河山,拍摄各地文化遗产和革命老区的新风貌。
集中办学将变分散
社区有望开“小班”
古琴课让老人们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传统文化;“追梦舞蹈队”成为了潘家园地区大小演出的“红人”,让“广场舞阿姨”走上了真正的舞台;摄影班和电脑班让老人们撕掉“网盲”的标签,成为掌握网络知识的“技术达人”……经过多年积累,潘家园街道老年大学已经有13个专业,学生也由原本的十几名增加到每学期700余名。
“1998年12月1日建校时,招了 18个人,开了书法和英语两门课,我自己就是第一批学员。”常务副校长田丽娟说,“这些年来,我们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落户创享空间后,教室宽敞明亮,设备全面升级,为教师和学员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她表示,从2016年开始,潘家园街道老年大学已纳入朝阳区教委老年大学分校,师资队伍进一步壮大,管理也更加规范。目前潘家园街道老年大学已拥有9个专业, 28个班,每期学员700余名。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立志将潘家园老年大学办成老年大学中的“清华”。
#p#分页标题#e#“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刚开始我们既没有固定的老师,也发愁到哪儿去招生。”田丽娟清楚地记得,老年大学刚成立时,她和校长一起骑着自行车到各大公园贴广告,“天坛公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日坛公园都去过,最远到过颐和园,一方面招学员,另一方面挖掘老师。”
“如果有更多教室,老人们就不必那么辛苦地抢学位,更不用跑大老远去上课,我们的招生规模也能扩大,教师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有地儿了我们就多开几个班!”现在田丽娟不用再为老年大学的师资头疼,也不像以前那样担心没有学员报名,她期望能有更多的场地,让更多地老年人感受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潘家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潘家园街道老年大学属于集中办学的模式,但是集中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完全满足学有所教的社区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未来,潘家园街道老年大学将会由集中办学慢慢转变成分散办学,潘家园街道共有12个社区,将充分利用各个社区的场地空间继续为老人搭建学习的平台,在社区里开设“小班” 式教学,这既能解决教学场地的限制,也能让老人不出社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老有所学”。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