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探多层面立体式教师交流 解择校热、农村师资弱难题
中新网兰州5月23日电 (杜萍)兰州市西固区教师王海霞自到柳泉中学任教后,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便是到所带班级督促学生们早读,“这是我在城区学校多年以来养成的教学习惯,这也是督促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的方法之一。”
西固区柳泉中学地处西固城郊,随着近年来教学设施、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人数稳步增长。图为老师和学生共同描绘学校文化墙。(资料图) 柳泉中学供图 摄
王海霞之前是兰州九十九中教师,有着20多年的教龄。2018年下半年交流到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校西固区柳泉中学任教,目前除了是初三年级语文教师外,还担任该校语文教研室主任,兼带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
图为柳泉中学学生正在上书法课。(资料图) 柳泉中学供图 摄
2014年之前,西固区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尤其是乡村学校软硬件设施、工资待遇等方面都比较弱,“那些年,每年总有些农村老师想尽各种办法调到城区学校。”西固区教育局人事科科长王睿介绍说。
为破解农村学校师资弱、城区“择校热”等问题,2014年开始,西固区在甘肃率先试点探索开展“区管校聘”工作。所谓“区管”就是按照总量控制、区域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原则,定期核定教师编制、职称岗位、进人计划、绩效工资总量等,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这些总量内,根据学校生源变化、教师结构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等,进行动态调整。“校聘”就是各学校进行岗位设置,教师根据公布的学校岗位设置情况竞聘上岗,以此完善岗位聘用管理制度,实现学校自主聘用管理教师。
“在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从而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的条件下,学生不动,让好教师流动起来,真正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王睿表示,经过几年的摸索,“区管校聘”逐步向纵深推进,“探索出了以城区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优质学校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农村青年教师、薄弱学校教师向优质学校流动为原则的‘西固模式’”。
王睿说,“区管校聘”将教师关系归于教育主管部门,由学校聘任,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打破了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
王海霞刚到柳泉中学后,发现因受客观因素影响,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不是很强,素质差一些,老师需要花费更多地精力来辅导学生。“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将在城区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带到了课堂上。比如每天的早读,刚开始,大多数学生都需要老师盯着督促,现在学生们进教室后很自觉的拿出课本开始诵读,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转变。”
“学校刚开展教师交流时,我还存有顾虑,怕城区来的老师适应不了农村,教不好,到目前学校已来了四名交流老师,不仅带来了新鲜教育、教学理念,而且也带动了学校风气转变。”柳泉中学校长李海崇告诉记者,学校地处西固城郊,学生大多转到山下的城里上学,从一年级到初三,一个年级就一个班。“以前本校老师在上公开课时,比较腼腆、放不开,现在受到交流老师的影响,变得大方、自信多了,最重要的是以前转到城里上学的孩子,看到来了城里的好老师,有些又回来了。”
#p#分页标题#e#西固区东川中心学校老师唐晓雯去年主动申请交流,被安排到福利路第一小学任教。谈到申请交流的原因,她说,在城区学校虽然节奏快、压力大,但教研氛围好,教学理念新、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样等我三年交流期结束回去后,通过我的成长,能给乡村学生带去好的教学理念、方法,也能让他们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课堂。”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交流教师除了给教师个人带来的成长等意义外,还为学校注入了活力,形成“鲶鱼效应”。同时,校际之间学科富裕教师的正向流动,很好地带动和均衡了各校学科快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效缓解了片区内的‘择校热’,满足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辖区居民‘上优质学校’的愿望。”王睿表示。(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