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党旗红|党员毕世华:我是祖国守边人

网络 刘洋 2019-05-30 15:49  阅读量:19137   

边疆党旗红|党员毕世华:我是祖国守边人

  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玉蒿林自然村 刘超、阮露明丹 图我国云南省与缅甸、老挝及越南3国接壤,国境线长达4060公里,有373个边境村(社区),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的红岩村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行政村的6个自然村中有4个与缅甸相连,边境线长6.7公里。山的这一边是中国,山的那一边就是近年来战事不断的缅甸果敢。缅北边民曾几度涌至中国境内避战,当地百姓以极大的爱心、耐心接纳了他们。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在红岩村采访时发现,这个大山里的边境村有村民4107人,201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已达到5320.42万元。并且在4年时间里,红岩村的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末的6760元,增长至2018年底的11030元,其中缘由和村党员主动担当、长期坚持带头干密不可分。

  一次意外

  “党员带头”是红岩村的传统,毕世华开了个好头。

  2007年至2016年,毕世华一直是村里的界务管理员,守边、固边是他的主要工作。也因为守边,毕世华被炸没了一条小腿。

  至今,拄着手杖的他在阴天下雨的时候,仍能感受到那条已被炸没的小腿隐隐作痛,这一切都缘于3年前的那一次“带头”。

  2016年1月3日,红岩村界务管理员毕世华早起巡过一次边界后回到村里,这时又接到了任务,要求他带领军地联合调查组再去一趟边界。毕世华本可以请他人代劳,但总觉得最熟悉地形的就是自己,他还是去了。

  中缅边境山水相依,山脉看似起伏不大、波澜不惊,然而茂密的植被下面“暗流涌动”。沿着边境公路行驶,路边不乏写有“小心地雷”的警示牌提醒过往人员注意安全。

边疆党旗红|党员毕世华:我是祖国守边人

  南伞镇界桩地图 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图红岩村的边境线从117号界桩到121号界桩之间有6.7公里。毕世华担任界务员的9年里,这段路他已记不清走了多少遍,尽管已十分熟悉地形,但还是发生了意外。

  巡边的山路高高低低,队伍在杂草丛、树林包裹着的山间小路上穿梭。一列纵队向前行进,原本在第一位的毕世华因为耽搁走在了中间,此时排在前面的人因不熟悉路走错了方向,当毕世华左转准备带队朝下一个界桩的正确方向前进时,才迈出两步便听到一声巨响。

  毕世华第一反应是有人触了雷,卧倒在地的他想赶紧起来看看谁出事了,正准备嘱咐所有人不要乱动的时候,才发现被炸伤的原来是自己……经过9次大手术、238天住院治疗,毕世华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左小腿和右腿膝盖。

边疆党旗红|党员毕世华:我是祖国守边人

  不惑之年的毕世华 澎湃新闻记者 孙鹏程 图不惑之年的毕世华回忆起3年前的那件事,多少有些“埋怨”自己。他曾一度为失去小腿万分沮丧,但终究是重新站了起来。

  死里逃生后的他如今是一名镇康县外事办的工作人员,还是会在空闲的时候穿上义肢、拄着手杖到边界上走一走。“我从小就在边境寨子长大,我对这有感情。”

  边界上插满红旗

  每件看似偶然的事件中往往有其必然性。毕世华负伤和他作为一名党员长期习惯于把责任扛在自己身上分不开。

  澎湃新闻记者在红岩村采访时了解到,2009年缅北爆发冲突,为防止炮弹落入中国境内,时任红岩村村书记、村主任的毕世华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护村队第一时间赶到边境,冒着声声枪炮将紧急从县城买来的五星红旗插满边界。

#p#分页标题#e#

  毕世华回忆:“特别是没有天然屏障、走向不清楚的地方,反正界限很模糊的地方就多插一些,能够看见红旗的地方就间隙大一点。当时我们还是感到怕,但这个事情不能退,感觉境外人员看到我们手上的五星红旗,他都不敢朝我们开枪,自己都有这种底气。”

  “插了多少红旗已经记不得,就是沿着边境线一直插,也不一定多少米插一个。”毕世华说,“为了边境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我们就要带头做了。这件事让我真正感受到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哨所、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在边境线上插满五星红旗是为了让对面的枪炮“长眼”。缅北边民也纷纷涌入中国境内避战。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8·08”事件时,红岩村就登记、安置了缅方避战边民1.3万余人,是南伞镇安置避战边民最多的村。

  当时的村书记毕世华带头将5户避战边民带回家吃、住。而村上一户人家,曾最多接纳了100多位来自缅甸的避战边民。

  一份镇康县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这样记录了当时的情况:避战边民滞留近半个月的时间,没有饿死病死一个人,人畜没有发生过传染病,甚至没有出过任何刑事和治安案件。在避战边民返回的时候,许多人都前来和毕世华辞谢,依依不舍地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以后有机会一定到他们寨子串一串,他们一道要用最好的酒招待“毕界桩”。

  “说破嘴皮子,不如做出一样子”

边疆党旗红|党员毕世华:我是祖国守边人

  毕世华与村民在澳洲坚果树前交流 澎湃新闻记者 孙鹏程 图查看毕世华的简历:1997年进入红岩村委会工作,2000年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2004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007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

  守边要巡边,固边要兴边。毕世华作为村“两委”班子领导,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样是他肩上的责任。

  杨梅山、地界山、白岩头山、耿马地山……在红岩村几乎一座小山头就有一个名字,这些山头地形复杂,要说更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早年间村里人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祖祖辈辈种苞谷,那就继续种苞谷,但是苞谷这种传统农作物在致富增收方面并没有优势。

  2004年,毕世华当选村主任后参加云南农业大学举办的一个关于“农村致富带头人”主题的培训班,这次他学习到如何根据土壤、海拔、气候等不同条件选择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

  回到村里毕世华请来县上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实地测量村里的海拔后做出初步规划:10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适合咖啡、坚果套种;1400米以下适宜种植甘蔗,14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适宜核桃、烤烟套种。

  2004年,毕世华要求村里的党员们要带头种植甘蔗。“对群众,我们是说破嘴皮子,不如干出一样子,党员干部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个产业是可以做得成的。”毕世华说。

  2007年,村里又推广种植核桃。当时红岩村村民杨文刚在全村率先种植,县上、镇上还在他家召开了核桃种植推广现场会。

  2009年,澳洲坚果得已引进,毕世华要求已进入村部工作并担任武装干事的杨文刚挨家推广种植澳洲坚果。2010年,镇上给的任务是红岩村种植500亩坚果,但红岩村党员带头干,村里种植了700亩澳洲坚果。

  与此同时,村里又大面积推广种植烤烟、茶叶、咖啡……总而言之,各类作物按照海拔依次分布种植。2013年、2014年时,百姓看到村里的党员种植有实效,便全部跟上。

  经过几年的培育,红岩村百姓种植的核桃、咖啡抑或坚果,已全部成形进入挂果期,开始实现经济效益。

#p#分页标题#e#

  一份《南伞镇红岩村2018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显示,红岩村的收入来源因气候差异有所不同,刺树丫口自然村以核桃、养殖、蔬菜、务工收入为主;刷布厂自然村以甘蔗、烤烟、核桃、养殖、务工为主,红岩自然村以烤烟、务工、蔬菜为主;皮涕果自然村以甘蔗、养殖、蔬菜收入为主;沙坝田片区、坝子队自然村以咖啡、坚果、养殖、运输、务工收入为主。

  2018年红岩村种植烤烟738亩,产值197万元;甘蔗1820亩,产值288万元;坚果8170亩,产值205万元;咖啡5344亩,产值126万元;核桃19070亩(投产面积1500亩),产值192.4万元(单价12.80元/每公斤)。

  如今已是红岩村村主任的杨文刚说,毕书记当时是要求我们带头干,现在我们也还是带头干。杨文刚家去年引进了泰国芒果,目前正在研究,试种成功了就要推广到全村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