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乡村的生态嬗变:昔日荒滩地 今日“米粮川”

网络 刘洋 2019-05-30 19:07  阅读量:10238   

  中新网兰州5月30日电 (赵学荣 郭海蓉)“这里曾经是一片贫瘠的死水湖滩,土地盐碱化严重,干旱缺水,慢慢就荒废了,我想把这些荒地利用起来,利用现有技术和资源,试验种植10亩水稻,如果成功,明年计划种植100多亩。”初夏时节,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蓼泉镇双泉村村主任、产业大户鲁文喜看着眼前渐渐变绿的荒滩在想着如何把它变成米粮川。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临泽县蓼泉镇双泉村,一直以来被“路难行、地难种、水难通”的问题困扰着。那时,水是涝坝水,地是盐碱地,路是土泥路,尤其以双泉原东湖片为最,面对此情此景,很多村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土地荒废了近30年。

临泽县蓼泉镇湾子村种植基地里丰收的西蓝花。 赵学荣 摄

临泽县蓼泉镇湾子村种植基地里丰收的西蓝花。 赵学荣 摄

  鲁文喜说,如何变废为宝,让荒地不再荒,让田园变“金银”,是双泉村两委一直想办法解决的事情。在长期的实践中,双泉村总结出了“合作社引领+能人带动+村民分红”的发展模式。今年,他带头开发荒废土地,流转了双泉东湖片的百亩土地,引进新品种水稻,探索特色种植新路子。这几天,正组织村民们栽种水稻。

  “变荒地为良田,让土地生效益”,双泉村按照这一思路,由产业大户牵头,流转闲置荒地,修渠引水,解决灌溉难题,同时采用覆膜栽种水稻模式,降低种植成本,提升种植效益。鲁文喜说,“村上对柔远渠进行了整修,一年四季就不缺水了,加上国内种植水稻技术成熟,今年试种的水稻,采取了覆膜栽培模式,能够节约用水,减少成本,从而增加效益。”

图为农民正在栽种苗。 赵学荣 摄

图为农民正在栽种苗。 赵学荣 摄

  位于蓼泉镇以东的湾子村,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走土地集约化经营路子,通过整村流转土地,发展拱棚瓜菜和高原夏菜,如今的湾子村成片的玉米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规模宏大的温室大棚,连片种植西兰花和娃娃菜。

  “家里的10亩地,以前种制种玉米,一年纯收入不到一万元。流转之后,仅流转费就有五六千块钱,再加上在种植基地打工,一天平均挣110元,一年能收入两万多元呢。”近日,湾子村5社种植基地的西兰花进入收获期,村民刘桂花每天都在这打工,每天100-120元的工资收入,加上流转费用,家里的收入比以前翻番。

  “目前,湾子村蔬菜面积达2000多亩,是制种玉米效益的四倍,村上很多人都在基地打工,人均一年务工收入25000元左右,蔬菜已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湾子村村主任赵军说,近年来,湾子村探索农业发展新途径,率先在全县开展了整村推进土地流转,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混合模式,发展蔬菜产业,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村民人均纯收入。“如今的湾子村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专业村。”

  做活“土文章”、念好“蔬菜经”,本着这一思路,近年来,蓼泉镇围绕“耕地、荒地、盐碱地”,开展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以高原夏菜、拱棚瓜菜、特色种植为主的富民产业,在量上求提升,在质上求突破,通过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全镇形成了温室蔬菜、拱棚蔬菜、露地蔬菜和特色种植互为补充、错季销售的全年生产供应格局,呈现出高产高质高销的良好态势,为促农增收提供了源源活力。

#p#分页标题#e#

  今年,蓼泉镇新建唐湾、墩子连片100座钢架拱棚示范点2个,新添、上庄等村落实露地高原夏菜500亩,湾子村新落实西兰花种植基地1000亩,累计达到2000亩,全镇建成钢架拱棚蔬菜3187座1917亩,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9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甜叶菊、水稻、甜菜等特色农作物面积达8086.8亩。(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