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渔民的江豚“情缘”

网络 刘洋 2019-06-04 15:54  阅读量:19751   

  新华社长沙6月4日电 题:真是让人越看越爱!——洞庭湖渔民的江豚“情缘”

  新华社记者史卫燕

  初夏,洞庭湖水位逐渐上涨。和往常一样,何大明开着船在江豚的主要活动区巡护。

  “这个季节,小江豚会跟着妈妈一起活动,它们需要换气,经常露出水面。”何大明说着,从湖面突然跃出两个黑色的身影,优美而灵动,他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真是让人越看越爱!”

  江豚是我国特有珍稀淡水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洞庭湖和鄱阳湖。由于数量少于“国宝”大熊猫,且有着憨态可掬的外形,江豚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

  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鱼类有120多种。何大明家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他身材魁梧,接过了祖传的手艺。在他的记忆中,童年时被渔民称为“江猪子”的江豚和其他鱼儿在洞庭湖里自由嬉戏。

  近年来,无序采砂破坏了湖滩、江岸,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大吨位的船舶航行、停泊挤占了鱼类洄游的通道,洞庭湖渔业资源持续减少,江豚的难觅踪影成为刺眼的标志之一。

  江豚的处境也反映着人类的窘境。渔民们发现,洞庭湖里的鱼儿大量减少,使用自然的方式捕捞往往收获寥寥,有人继而使用“电打鱼”等使鱼类“断子绝孙”非法捕捞方式,陷入恶性循环。

  一些渔民隐隐地意识到,饮鸩止渴的捕捞方式已难以持续。

  “江豚处于长江生态系统营养关系的顶端,是长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标志。”中科院豚类研究专家王丁表示,“可以说,江豚的前途就是渔民的未来。”

  2003年,何大明在打鱼时遇到了一对江豚母子,因水位降低,它们被困在芦苇荡受伤了。 他照料了这对母子4个月,直至康复。

  江豚母子重生了,何大明也决定带领渔民兄弟“重生”。9个渔民兄弟花了近30万元买了巡逻船,加上自家渔船改成的小型巡逻船,江豚保护队成立了。

  通过每天的巡逻,渔民们建立起来约4平方公里范围的江豚集中栖息地。这块栖息地并非官方指定,也没有围墙和标志,依靠江豚保护者们每一天日以继夜的巡逻隔绝外界的危险。江豚极有灵性,开始三五成群迁徙而来。

  对江豚日日夜夜的悉心保护照料,使他们获得了“江豚奶爸”的美誉。

  江豚的保护离不开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的结合。现在,渔民们在巡护时只要发现非法捕捞的船只,就会迅速联系渔政执法部门,渔政人员马上进行调查处理。

  在渔民们看来,江豚的保护更依赖大环境的改变。禁止采砂、关闭污染企业、规范畜禽养殖……近年来,湖南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改善洞庭湖生态环境,2018年洞庭湖11个国控断面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较前两年有明显好转。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2017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1012头,其中洞庭湖110头,尽管种群数量极度濒危的现状没有改变,但迅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保护不能靠一个人、一个群体,只有全社会都关心和保护江豚,江豚的明天才有希望!”何大明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